企业不愿再给市里做“嫁衣”
走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厂办学校归市管还没进展,可是由于厂办学校归市管已成必然趋势,企业对厂办学校的发展无动于衷。
据石家庄市人大代表、二十七中校长孙国瑞介绍,厂办学校是五、六十年代国家为缓解政府教育压力所实行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厂办学校这种企业办社会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合社会的发展。于是1995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文,倡导将厂办学校移交当地政府办学。随之,石家庄市为此进行了相应的活动。市教委普教处处长周克林说,市里先后几次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先后出台了几个方案,计划把石家庄54所厂办学校分市属、省属、部属三步收归市里。可最终都没能成功,现在这个工作基本上停了下来。
尽管市里收归尚未成功,可是企业仿佛已经发现厂办学校早晚会成别人碗里的粥,于是对于厂办学校的发展开始无动于衷。记者了解到,在很多厂办学校,厂方现在只负责老师工资或者工资的某个百分比,甚至有的厂还曾提出要让学校自己解决工资问题。大多数企业对于其他的教育设施投入等也是不管不问。在太行机械厂记者发现,一边是富丽堂皇的公司新盖办公大楼,一边却是破烂不堪的子弟小学,据介绍,由于学校的窗户破得难以维持,本来好不容易商量好企业支付一半费用整修一下,可惜学校把阴面的修完了,厂子却不肯出另一半钱,所以现在教学楼阴面是铝合金窗户,而阳面却是破烂不堪的木头窗子,不但怕窗户散架不敢开,连玻璃也怕掉下去不敢擦。
市里收归厂办学校受益无穷
记者采访的社会各界人士几乎一致认为,厂办学校与企业脱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市里管是必然趋势,而且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厂办学校归市管以后,不但可以消除“两不管”给厂办学校带来的通病,还可以给市里带来两大好处。
首先是避免严重的重复建设。据石家庄市人大教育代表、二十七中校长孙国瑞介绍,由于石家庄市新的区划调整,很多区都面临着学校不足的情况,本来可以利用厂办学校来弥补不足,可由于没有具体的收归政策,各区只有重盖校舍以满足学生入学需求,重复建设严重。据了解,在长安区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分别坐落着21中、22中、12中,该区的东北及中间地带缺少学校。最近区里正在谋划把处于该地带的化工学校北院买下来作为中学,可是,与化工学校紧邻的便有拖拉机制造厂子弟学校、内燃机配件厂子弟学校、煤矿机械厂子弟学校等几所子弟学校,如果把这些学校利用起来,完全可以满足要求,可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收归政策,区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厂办学校资源大量闲置,而去买新的校舍。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桥东区最近正投入7000多万元,在棉六子弟学校旁边盖四十七中,以满足学校不足的现状。可是棉六子弟学校完全可以再招十几个班不成问题。而且四十七中建成以后,有可能直接导致棉六子弟学校生源不足而停办,厂办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流失。一边是市里学校不够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买、盖新校舍,一边是厂办学校被闲置,重复建设可见一斑。有关人士指出,尽快把厂办学校收归市管里,可以把有效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其次是避免厂办学校教育资源流失。孙国瑞举例说,现在厂办学校正在遭受惊人般的蚕食。原先的印染厂子弟学校没有了,原来学校位置,广安街和和平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搞商业开发给占用了;中建三公司子弟小学的操场则盖了教学楼,原教学楼所在地因为临街,地理位置较好,被用来开发搞了酒店门市;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太行机械厂子弟小学的一角也被工厂占了建篮球场,其他学校也有程度不同的教育资源流失现象。可以说厂办学校收归市管里工作迫在眉睫,不然厂办学校的教育资源会逐渐被侵吞。
收归工作不能如此等待
尽管石家庄市在1995年中央精神出台后,已经进行了厂办学校归市管的前期工作,可是现在一直没有进展。据市教育部门人士透漏,他们在等上级部门出台有关厂办学校收归办法的具体文件。
石家庄市教委普教处处长周克祥说,市里非常想把厂办学校收回来,为此曾多次去长沙、大连、南昌、沈阳等地学习考察,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因为一个学校一年的维持费用要200多万元,仅市属的十几所厂办学校一年的维持费用就得2000多万元,再添上省属、部属的一共54所,市里根本没有这么大的财力。市里曾两次提出分市属、省属、部属三步走战略,用增加教育附加费1%-1.5%的办法解决收归后费用支出,逐步收回厂办学校,可是省有关部门没有批准。2000年5月份市里还一度发出通知,冻结所有市属厂办学校的人、财、物,对所有市属校进行调查摸底,可是也因收归资金问题半途而废。他还介绍说,现在厂办学校收归工作已经全部停了下来,因为市里的方案省里不批,市里不能贸然行动,只好等上级部门出台有关厂办学校收归办法的具体文件。可是省里有关文件究竟何时出台他们也搞不清楚,只能等。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指出,厂办学校归市管工作不能再等下去了,因为厂办学校的“通病”严重影响着下一代成长,教育资产在日益流失,严重的重复建设在无序进行。希望有关部门早日对厂办学校归市管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