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传统装饰艺术
古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主要分为:化妆白瓷、黑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
一、化妆白瓷 磁州窑制品数量最多的是化妆白瓷。北宋磁州窑白瓷中常有许多与定窑白瓷相似,制成的碗、瓶之类的产品薄而糈巧,蕴有一种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但到金、元时期,制品整体显笃厚。明、清时代磁州窑的白瓷,釉易溶而富有光泽,白化妆略呈灰色,瓷胎烧结坚硬。
二、白釉刻划花 宋代磁州窑的白釉刻划花。是在坯体上施白化妆土后,用竹刀、竹针乏类尖形工具中锋运行划出线条,然后剔除边沿外余部化妆土。再施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这种灰白相间、图案光洁柔美的独特技艺,是磁州窑的特色。它多以牡丹、莲花、卷草为素材,一般采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式,以活泼错落有致的藤蔓缭绕丰盛的花朵。有的以赭石料填地,花纹更加华丽突出,具有唐和五代的丰韵。有壶、瓶、盘、花坛、钵等制品。
三、珍珠地刻花 是宋代白釉刻花的一种。坯体施白化妆后,用铁制的小圆凿,在刻线外的空间凿成密密麻麻似鱼卵一样的小圆圈,再涂透明釉烧成。其制品图案带有明显的唐、五代雍容华贵的特点,工艺借鉴了唐代金银器的錾花工艺,增添了瑰丽精细的效果。珍珠地最早出现在河南省密县窑,随后磁州窑也生产,并使其技艺更臻完美。制品有瓷枕、瓶、壶、盘等。宋代后期,逐渐以梳篦纹、格子纹或平行线取代了珍珠纹样。
四、黑釉刻划花 黑釉的使用最初出现在东汉,到唐宋时期在瓷器中使用最普遍。磁州窑使用的黑釉,是当地出产的瓷土,其中氧化铁含量在内4-5%,坯体施黑釉后,以竹刀刻划出纹样,烧成后形成漆黑的釉色。刻划的图案一般设计在肩腹部,在边角很少。结构严谨,线条粗犷,富有韵律,似受隋唐石刻的影响。在图案中被剔除的部分尽量缩小到最低限度。
五、宋三彩 磁州窑的宋三彩与唐三彩不同,唐三彩工艺主要以色块或流釉进行装饰,具有天成自然美。而宋三彩在坯体施白化妆土后,刻划出纹样轮廓,一次高温素烧成坚硬制品。再绘以绿、黄、褐色及透明釉,填充纹样框内,进行二次低温烧成。宋、金时代的瓷枕、瓶、盘等,多有采用宋三彩装饰。磁州窑后期的三彩装饰往往与刻划花、铁锈花混合使用,打破了宋前期磁州窑单一色相的格局。六、红绿彩
在一次高温烧成的化妆白瓷釉面,绘以红、绿、黄等低温颜料图案纹样,再进行二次低温彩烧,纹样多以红色为主,故又称"赤绘"。纹样描红点绿或画绿点红,色彩红火夺目,形成民间特有的喜庆热烈气氛。画法上偶亦保留铁锈花的笔意,突出一种浪漫色彩情趣。七、白地黑花
又称铁锈花,是北宋末期至金、元磁州窑流行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坯体白化妆后,以当地出产的一种斑化石(氧化铁颜料)绘出纹样,实际是一种白地釉下黑彩,再施透明釉烧成。由于铁颜料含铁量的不同及烧成技法的变化,白地黑花的纹样色调也有所不同。北宋至金代的白地黑花纹样多显漆黑;金代末至元代多显黑色、褐红色或褐茶色。其工艺特点是画工利用毛笔蘸取黑色涂料画瓷。图案制法有三种:一是先用黑实画出图案轮廓,然后像刻划花一样划出细部,使图案保留一些刻花的形式;二是用毛笔直接点画物态形象。如墨竹、花卉、山水等体现绘画、书法艺术的技艺;三是把图案画在瓷胎黑釉的下面,在窑中经高温锻烧,色料与表面黑釉起化学反应,黑色料变为赭石色带有金属光泽,并有流动感的纹络,这种返铁效应的窑变技法在磁州窑可谓奇妙无穷。
八、清代褐彩 清初,彭城镇的磁州窑"烧造有瓮缶盆碗炉瓶诸种黄绿翠白黑各色"。图案装饰的瓷器多集中在碗、盅、瓶、盘之类小型的器皿上。这一时期无骨小写意式的画法在瓷绘上占主流。折枝绘画式构图代替了带状图案,用赭粉色点簇花朵,褐色或黑色点缀枝叶,逸笔草草,意趣盎然。褐赭比前代铁锈花增添了暖色基调,小品式的山水、鸟鱼和菊竹梅兰成了窑匠艺人喜爱的题材。清末,吉祥图案兴起,形式与内容巧妙的结合,使磁州窑瓷绘艺术又返朴到民间图案的苑地。
九、民国蓝花 民国初年,由于氧化钴(洋青)的输入,蓝花逐渐取代了黑花、褐花。氧化钴呈色能力强、宜操作,能画出深浅、厚薄水墨画那样的效果,同时光泽鲜亮更受消费者钟爱。图案趋向松散自由型,它吸取了民间剪纸和其它工艺品的彩画技法,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了适合快速手绘生产,瓷绘艺人意化出"勾弹子、豆芽菜"等抽象纹样的装饰。这类只求意趣,不求形似的图案一直沿用到解放后。
十、现代磁州窑图案 是在发扬总结古磁州窑作品的基础上,恢复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烧造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陈设欣赏的陶瓷艺术品,还是生活实用的器皿,都突出了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实用功能。如铁锈花樽瓶、黑釉刻划花笔筒等,在设计上除保留了黑釉刻划、白釉刻划花、珍珠地、铁锈花外,还创新了色泥刻划花、色釉刻划花和花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