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围看治沙之八:沙源地的树--“病夫”和“战士”

    新华社石家庄4月25日电(记者王文化)沙源地的树象“病夫”,人们想法设法维持它的生命;沙源地的树又象“战士”,人们指望它抵御风沙入侵。
    因为干旱,时下在沙源地种树可不仅是挖个坑、浇点水,还需要采用生根粉、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技术措施,需要一年到头精心地管护。在涿鹿县黄羊山边,60多岁的村民孟裕成认真地学种树,因为栽种时要使用一种叫清华绿宝的抗旱剂,这位种一大半辈子树的老农不得不从头学起。象老孟一样,如今在沙源地种树的农民都要学一些新知识,因为让树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种树,对沙源地的农民来说是年年要干的事,张北县建国时只有976亩原始次生林,目前林地面积已发展到100多万亩。“但以前种树可没这么多事,那时不这么旱,砍个杨树枝埋下就能活。”王簸箕村62岁的叶启说:“现在村边的树林都是这么种起来的。”“现在种树就象伺候病人。”丰宁县傅杰副县长说:“采用这么多技术手段,就象人病了,吃药、打针、输液一样,再不行就没办法了。”
    近两年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北京周围沙源地每年新栽的树数以亿计,虽有这些“医疗”手段,还是有大批的树因太旱“无可救药”而死。“光浇水也不行,整个大气环境过于干燥,既使根是湿的,枝叶也太干,长不好。”张北县馒头营乡党委书记刘泉说:“何况不少远山的地方根本就无法浇水。”
    旱了想法保,保不住了就补植,在风沙前沿,成片的新林还是立了起来,成了与风沙抗争的“战士”。丰宁县喇嘛山口是内蒙通向北京的一个大风口,在这个风口上,县里去年特意选大的杨树苗种了130亩,将风速减了下来,但今年的风沙过后,发现三分之一的树已经“牺牲”,风沙将迎风面的树皮全打光了。县治沙办主任郑文龙和同事合计,裹草包膜的效果都不理想,准备今秋收完向日葵后,将向日葵杆一分两片把树包住。
    不因旱而“病死”,不因沙而“战死”,沙源地活下来的树有的还是很艰难。虽说世界上没有两棵一模一样的树,但有人还是嫌树的形态没特色,要刻意培植用于观赏。沙源地里的一些树,形态远比那些观赏品更“别致”:有的枝叶无法舒展,宛如串状;有的根粗梢细,象个棒槌……困难的自然条件,使它们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形态求得生存。
    在沙源地穿行,也能看到成片美丽的树林。树成了规模,改善了生态,水分多了,风沙少了,树也就不再是“病夫”和“战士”了。树,本来也不该是吧。 (完)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无锡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分社风采联系方式广告服务招聘信息意见反馈  
copyright (c) 2000 hebxinhua.org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新华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