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物制药的竞争趋势——大集团化、高科技化

     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生物制药业正在中国上演一场真实的生死决战。北京军队系统的一次药品招标采购会上,成都地奥集团为争取在生物制剂EPO(重组人体红细胞生成素)品种上入选,喊出了一个令业界哗然的低价:2000单位每支19元。
    此前两个月前,这个规格的EPO还是90元。国产EPO价格下滑如此之快,连业内人士都觉得胆颤心惊:中国有哪一个行业的产品会像EPO,3年价格下跌9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任积页对记者说:这种降价战,好像是在割手腕上的静脉,进行流血比赛,看谁的身体壮,能坚持到最后。
    生物制药企业的价格恶战。2001年2月,当初以最低价上市的沈阳三生公司,发现自己的EPO价格已成为国产同类产品的最高价,于是再次下调35%。不过,有两亿元现金挂在账上。财大气粗的地奥并没有罢休之意:“19元,我们仍有利润空间。”南京华欣药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毛明川坦言:不降价就是死路一条,而降价也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面对不可避免的恶战,像地奥、华药金坦这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公司,似乎胜券在握。一心要成为生物制药行业领导品牌的金坦公司,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该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任积页说:降价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规模,而规模扩大后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作为药业老大的华药集团每年28亿销售额,我们可以用抗生素产品收入作EPO的后盾。而一些弱小厂家也有自己的打算,迟早是要死,我死了也不能让你好活,业内人士预言,生物药品自杀式的降价行动还会出现。
    生物制药企业间竞争升温。然而,奇怪的是,这边十几家生物制药企业打得头破血流,而那边资本市场上却不断有上市公司宣布进军生物制药,其中不少公司还准备将数千万投入干扰素、EPO、白介素、GCSF等竞争激烈的项目中。
    排除一些公司纯粹借生物题材进行二级市场炒作外,有相当一些投资者对生物制药的回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生物制药是一个暴利行业。(未完待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