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于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具有独特的疗效。中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迅速,美国的中药销售额已从1996年的65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20%。据统计,全球中药的年销售额已达600亿美元。
中国的中草药、保健品是少数具有出口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一些著名的中药企业如同仁堂等在世界久负盛名,一些知名产品如六味地黄丸、丹参滴丸、双黄连、地奥心血康等,倍受国际市场的欢迎。我国加入WTO,国产中药产品将受到国外“洋中药”的冲击,传统中成药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生产工艺落后,缺乏标准化;二是服用不方便,不适应人们现代生活的要求。
我国现有中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尽管中药企业平均利润率并不低,但如不提高整体制造实力,开发现代化的中成药仍然十分困难。据了解,在我国一个现代中成药的开发费用高达三、四千万元,企业规模小,则根本无力承受。因此加快中药企业资产重组的步伐,营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中药企业就显得非常紧迫,我们应迅速提高中成药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努力促进中药的全球化发展。
中医药大发展的机遇已到来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主宰着世界大部分地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中医药只是在中国境内处于艰难衍生的状态。但是近10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西方对历来持排斥态度的中医药开始刮目相看——美国医学权威机构NIH在1997年设立了传统医学研究基金会;加州大学医学院设立了中医药研究基金;美国国内卫生研究院曾专门为中国的针灸疗法举行听证会,向国会议员介绍这种古老、神奇的银针。
小小银针打开了中医中药进军西方的大门。这种趋向在世界各个角落迅速蔓延。美、欧各国先后制定了植物药法案;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开始对中医药实行立法;俄罗斯等国后来居上,已经为中成药的进入修正药典、重做文章……
世界范围内服用中草药的人在快速递增,目前30%的美国人,60%的荷兰人、比利时人,74%的英国人服用过草药或接受过中医治疗。伦敦一个城市,仅中医诊所就有2000多家;据世界13个国家的26次调查表明,当地癌症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平均达31.4%;而在旧金山美国人开的诊所里,随处可以看到扶正、清热、祛邪、解表的中成药制剂,它们因为副作用小而备受欢迎。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已经从单纯的生物体发展到包括心理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复合因素组成,而这种观念的突破恰恰与中国传统医药学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机理不谋而合。为此,中国科学家认为,中医药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有其先天的优势。
中医药全球化机遇已经到来。北欧现代自然疗法协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曾为此大为感慨:“市场生产力永远是第一推动力。”目前在国际上,人们已经公认,自工业革命以来,植物制剂的投资将是一次最大的机会。国内一家医药企业——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文,对当前国外制药企业的动向做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西药筛选、合成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可供筛选的化学成分越来越少;西药的实验周期太长,一般要五至八年时间。相比之下,植物药的研制开发,时间和成本要经济得多。
真正把握未来药物市场内涵的人,会将目光锁定于中药,因为用中医药理论发明新药不失为捷径,一般只需要两三年时间,而效益和市场回报率却要大得多。发达国家依仗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已对传统医药发起大规模的开发行动。德国斯瓦普公司仅一个“EGB761(银杏)”产品,年销售额就可达60亿美元,据说,到2002年,这个数字可望达到80亿美元。日本声称要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中心,要将汉医学改称为东洋医学。而韩国则对高丽参实行国家专卖,以推行其集中兵力、高价取胜的战略。与此同时,各国在植物药研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空前高涨,德国斯瓦普公司每年用于植物药的研究经费达2000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九五"期间整个中国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的总和。
中医药也面临严峻挑战
中医药全球化的时代到来,给我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健康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中成药的出口额为789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6%;而我国中成药的进口额为2516万元,比上年增长59.1%。很明显,“洋中药”正在向我们张开大口。
银杏盛产于中国,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中活血化瘀的常用药。但是进入90年代,有关银杏提取物的全部专利都被德国人锁定。由于掌握了有关银杏产品的主要标准,德国斯瓦普公司的“EGB761”产品每吨价格高达2000美元。而我国出口的银杏叶的价格每吨仅为500至700元人民币。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家公司70%的银杏叶是从中国进口的。直至去年,低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出口依然占到中医药出口总额的64.7%。
同样,我国清代的名方“补阳还五汤”,经过日本人的整改,便有新药“龙心”问世;“六神丸”,是中国的传统方子,但是,忽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日本的“活心丹”。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张伯礼教授说得很明白,日本人不过是减一味药、加两味药,真可谓“换汤不换药”。一位留学回国人员十分遗憾地在报纸撰文:尽管针灸在美国已经被普遍接纳,但是,无论是商店还是诊所里,针灸针都是日本和韩国生产的,“小小银针却为别国打开了市场。”在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吗?
据考证,我国近年来陆续丢失的中药方子已经有200多个。
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还保留着传统医学的完整体系。有关资料统计,近年,外国在中国的自然科学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一直排在第一位,约3000人左右。相反,据我国一些中医学院的院方反映,中国的学生则普遍表现出对西医的热衷,而对自己的本业抱着淡出甚至放弃的态度。
在我国,沿袭多年的体制一直是重西轻中,8%的经费、10%的人员,承担了30%多的任务。
在我国上千家中药企业中,小富即安的作坊心态相当普遍。一家有400多年历史的中药生产企业,拥有两种珍贵中药,但历时百年进展不大,远远没有百年前辉煌。停滞不前的原因,一是方子结构复杂,二是缺乏大量资金。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中医药与现代化技术的全面整合。在此方面,我国占有很大的资源优势:1.1万多种植物药材;祖上流传的30万个经典方子;敦实丰厚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人。
中医药在没有完成与现代化嫁接之前,还有很多欠缺,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标准。包括:药材标准、实验标准、生产标准、临床标准等。这些以GAP、GLP、GMP、GCP等英文字母构成的标准是世界公认的通行办法,我们过去的差距就在这里。因此,中医药现代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将整个过程按照这些标准系统规范起来。我国企业中已萌生了一批能以现代语言包装中药的佼佼者,如天士力集团从1996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丹参、三七、天然冰片三个药源基地,并承担国家丹参GAP标准的起草工作。他们对丹参从形态、显微、理化等方面进行了鉴别,并用DNA基因型鉴定方法完成了不同产地药材的基因特征;并探索基因型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找出含量最高的药材基因特征……(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