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经历了从民间传统用药经验升华为传统医药文化的结晶,又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传统医药产业,经过近半个世纪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中药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包括4大产业部分:以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生产(GAP)为特色的中药农业;以统一炮制规范、统一质量标准为特色的中药饮片工业和以现代化制药技术设备与规范化质量管理(GMP)为特色的中成药工业;适合于市场经济的以总代理、总经销和连锁经营为特色的中药商业;以中药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中药知识产业。
中药产业的划分与特点
第一产业:也可称为中药农业,以中药材采集、捕猎和栽培、饲养为主要内容,包括对野生药材的引种驯化和抚育管理以及利用现代高科技进行特殊方式的药材生产,还包括部分药材的产地加工业。中药农业是整个中药产业的基础,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工业提供原料,也是医疗卫生和康复保健的物质基础。
第二产业:中药工业,以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生产为主要内容,并包括中药制药机械、包装材料等相关方面。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植物药材提取物(中间体)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中药工业是中药产业化的主体和发展方向。中药制药企业一般分布在城市,尤其以大城市最为发达。中成药生产的特点是按照中医理论和配方原则,以工业化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剂型已多达40多种,品种规格达4000种,并可利用当代医药制药方面的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包括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
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是为了医疗、配方和制剂的需要,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物本身物质,对中药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也是将原药材加工制成可供直接服用药品的重要环节。到90年代,中药加工炮制已经从传统经验型的一门技术上升成为炮制工程科学,饮片的加工炮制生产也发展成为中药工业中的重要方面。
第三产业:中药商业,以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市场供应和原料采购为主要内容,以及与中药产业紧密相关的加工、储藏、运输、服务业,也包括中药的出口贸易和合作。
中药商业是联结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为国内外工业企业提供原料和经销其产品的重要流通环节。中药商业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并存的格局,打破内、外贸和地域的计划分割,并且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商业贸易。其中由国家批准设立的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具有传统商业特色,不仅活跃了中药商业,减少了流通环节,而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这是中药产业建立、成长与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先导和依托,也是21世纪中药产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为中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开辟新的渠道,既可以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可创造新的财富。中药第四产业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将推动整个中药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促进中药科研、教育和信息的高水平发展,从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和品种的知识产品。它将逐步发展成为中药产业中最大的产业。
中药产业的发展成就
——中药农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中药材生产(包括进口、野生变为种植或饲养)收购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人民医疗卫生和康复保健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药材货源,为中药工业、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国现有药用资源12807种。按来源分为: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按使用情况分为:常用中药材1200多种,民族药4000多种,民间药7000多种。在常用药材中,栽培药材200多种,栽培面积40万公顷(600万亩),年产量30万吨,品种约占常用药材的20%,栽培年产量约占年收购总量的40~50%;野生药材收购品种500多种,年收购量40万吨,品种约占常用药材的80%,年收购量占收购总量的50~60%。目前全国经营的药材品种1200多种,中药材年收购总值160亿元左右。
——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药制药机械得到了飞速发展。经过建国后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药工业通过重建和技术改造,已经完成了由前店后坊的手工生产向具有现代化设备仪器和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工业的转变,特别是实施GMP认证后的中成药制药企业,更是向世界一流制药企业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规范化管理,中药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全国中成药制药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进入统计口的中成药厂1000家,生产中药的西药厂约1000家,中药保健品厂3000多家。中药工业总产值约为300多亿元,中药保健品300多亿元。1998年全国中成药工业产值是1980年8.7亿元的34倍。90年代的年增长幅度在20%左右,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增长幅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成药工业企业的发展也正在走向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90年代兴起了一大批以骨干品种为龙头的中药大型企业。
中药饮片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建国初期,中药铺一般是前店配方,后坊进行饮片加工炮制,生产全是手工操作。从1954年中央提出试办中药加工部门的要求开始,到1985年,全国已有饮片厂1501家,加工部500余个,职工总数3万余人,年生产饮片3.5亿公斤。其中从80年代开始,国家对50家重点饮片组织技术改造,为饮片加工炮制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奠定了基础,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了品种,提高了质量,饮片市场供应成方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中药商业向总代理、总经销和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随着中药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国有中药经营企业通过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实行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等不同方式,积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重组,统一规范经营行为,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百年名老药店得到改造,农村中药供应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中药供药盲点减少。
——中药知识产业正在快速发展。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与药物开发,将以市场、产品、技术和人才为主体。
中药产业将在21世纪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作为发展中的产业,必须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以科技为先导,扩大运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以药材为基础,实行集约化、规范化种植与养殖,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中药制剂为主导,大力推广应用超临界萃取、絮凝分离等先进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和技术;以商业为纽带,发展跨国、跨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以信息网络为手段,开拓发展中药网络销售的新市场。按照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知识经济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化中药集团。
传统中药的出路
应用生物技术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将中药同生物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中药现代化,尽快把中药推向国际市场。
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中药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率,排除病菌和虫害的侵扰,严格控制药材质量。虽然国内中药材资源达12万多种,但蕴藏量有限,盲目挖掘捕猎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1/5的短缺。此外,古老而复杂的中药在生产加工方面仍处于与现代科学技术严重脱节状态,实际上我们对中医知识宝库的研究、开发甚少,与其丰富的内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已迫在眉睫。
另外,应用生物技术可以在建立药用动、植物基因库,保存药材品种,利用基因芯片等技术鉴定药材等方面促进中药现代化。生物芯片是指能对生物分子进行快速并行处理和分析的固体薄型器件,它只有指甲盖大小。据介绍,生物芯片可以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中药成分的真伪鉴定、有效成分筛选及药理药效研究等领域。由于生物芯片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可以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国外从80年代起就开始研制生物芯片,而我国从1997年才开始对生物芯片有所了解。
浙江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00年5月刚组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已经成功研制出药物筛选基因表达谱芯片和基因诊断芯片系列。之后,又成功地开发了中药鉴定和筛选的两种基因芯片。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中药筛选基因芯片,可以搞清楚中药的作用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的有效成分,减少副作用,它们均可以广泛应用于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中药现代化仍然存在诸多障碍。首先是认识上还没广泛被人认同;其次,在政策上亟需给予适当倾斜。另外,在引进人才、资金筹集等方面,也需要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诸如给予贴息贷款等等。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中药生物技术更新内容的探索。“随着基因研究、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发展,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只有将中药同生物技术相结合。”这是在“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专家提出的观点。还有的专家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优势、最有特色的学科。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