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业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创新。
对于当前我国医药产业而言,在短期内通过产品领先实施跨越战略的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且也不一定经济。回顾日本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尽管日本仅仅是在1977年才开始实施新药专利,但日本在新药研究与开发方面正在有条不紊地挤入发达国家。日本取得良好进展的基本战略是:先不与先进国家在产品先进程度上竞争,而是通过过程进步(工艺进步、设备进步、管理进步)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利用总成本领先进行有效的物质积累,一步步将技术进步的前沿推进到产品领域,逐步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人们把日本这种战略步伐安排,称为优先进入“前范式”技术进步领域,然后进入“范式”领域。这个战略安排启发颇多,我国医药产业跨越战略大体也应选择这样的突破道路,即:首先从制造成本上突破,然后在产品上突破。
生物技术的突破点
准备实施跨越战略,要选择技术起点高的领域,还要考虑把重点放在企业能够具有的优势上。有报道指出:印度有些制药公司充分利用不保护新药的最后机会实施新药抢仿,但是与我国企业不同的是,其抢仿战略不是将抢仿的领域集中于化学制药领域,而是集中在生物技术领域。他们认为,从长远利益而言,抢仿高起点的生物技术比化学合成更经济,更易于大跨度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研究表明,采取这种战略的公司,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优先抢仿化学药品的企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在我国,把在植物药中寻找先导化合物,然后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实现更加经济的规模生产。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药知识积累,将竞争的着眼点集中于总成本领先领域(最便于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优势领域),借助我国其他经济优势(劳动力、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以综合比较优势推动实施跨越战略。
中药领域的突破点
中药领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单独讨论的突破领域。植物药、动物药和微生物是最重要的先导化合物来源之一。我国的医药产业是否能够经济、便利地从中药领域拿到先导化合物,取决于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尤其是生物活性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我国拥有5000年的中药知识积累和储备,而这些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全部是来自于临床经验的生物活性知识积累与储备,这为通过寻找先导化合物取得局部突破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先决性条件。我国拥有一个历经5000年的“初步活性临床筛选过程”,从而大大收缩了医药产业的局部突破范围并且先期“垫付”了筛选成本。
模仿性创新突破点
从全球各国产品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观察,普遍存在一种递进模式。以滞后性仿制为出发点,然后进入随性仿制阶段,再进入模仿性创新阶段,最后进入技术领先性创新。我国医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体定位必然是以模仿性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我国医药产业应当充分重视的是,模仿性创新不仅是就普遍意义而言无法逾越的发展阶段,而且是国际技术进步领域公认的极端重要的创新路径。例如,全球每年上市有70%~80%属于模仿性创新成果。创新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技术领先性创新往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但并不意味着商业成功,许多创新成果的真正商业化是由模仿性创新完成的(过程创新或产品的再创新)。对于我国而言,积极开展模仿性创新可以有两个极富长远意义的突破:一是充分利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丰富成果以弥补我们的投资不足和能力不足,以合法的方式将短缺的研发资源集中地、高强度地直接指向商业化;二是充分利用学习曲线,为实现从仿制向创新的战略转变,为进入技术领先性创新阶段创造全面的、综合的和实战性的学习机会。
因此,我国医药业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创新。
——科技兴药是根本。我国的医药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兴药,降低成本等措施来强化自身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创新机制亟待健全。要健全创新机制,国家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一是投资政策;二是价格政策;三是保护政策;四是产业政策。
——创新之路有待拓展。第一,走从药物制剂领域开发新药之路;第二,中药和天然药物是我国新药开发的重要源泉,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第三,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创造新化合物,研制导向药物以及创造与改进新药筛选模型与方法等,是我国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第四,合成药开发代价虽高,但依然是创制新药的主流。此外,要重视从多种来源寻找活性物质。(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