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石家庄要建成中国最大的“药都”,这已列入我市“十五”计划纲要,人大代表们围绕建设“药都”纷纷献言献策----
树立品牌金不换
当前,是以品牌竞天下的时代,建“药都”就要打造出石家庄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这是众多人大代表的共识。
“树‘药都’这个品牌,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随便谁想树就能树立起来的。建‘药都’起码要有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医药企业,而根本在于有一批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桥西区物资公司副总经理邢铁钢代表如是说。
市科委副主任刘录清代表认真对此进行了理性分析。他说:“我市医药产业比较发达,目前,全市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医药商业企业600多家,去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在全国38个重点城市中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销售收入和利润则占到了全省医药工业的八九成,这些都是‘基础’,建‘药都’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目前我市已有了如华药、石药、以岭药业、神威、科迪、乐仁堂等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医药企业和名牌产品。当然,拿建“药都”的标准来衡量,还相差很远。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郝景坤代表断言,只有生产出更多的名牌药,建“药都”的设想才能实现。
培育环境是关键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林海军代表说,企业茁壮成长,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关键。我市在建“药都”规划中提出了建立流通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完成这些需要专门人才,更需要灵活的机制和体制。
一些来自企业的“老总”代表们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指出,目前,在石家庄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各部门之间与上级政策很多时候不能保持一致,有的不配套,有的衔接不好,在某些方面对企业管得“太死”,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成为企业发展和吸引人才的障碍,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体制上、具体操作上要进一步理顺和调整。
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讲究规则和秩序。代表们建议“药都”建设要规范运作。长安区医院院长梁世赞代表说:“建‘药都’就是和药打交道,与其它商品不同的是,药品涉及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千万不能让假冒伪劣钻了空子,否则即使‘药都’建成了也不会长久。药监、工商、物价等政府部门一定要搞好监管,从源头抓起,不给假劣和其它不正当竞争以可乘之机。”
巧用“入世”双刃剑
今年是“入世”后的第一年,因此建“药都”必须考虑到“入世”对我市医药产业的冲击和影响。
华药集团副总经理连发辙代表说,华药目前以生产西药为主,针对“入世”,在继续加强西药研制能力的同时,对中药研发也在加强,因为中医药作为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在中药方面,我们比国外企业有优势。“‘入世’,对于中国医药业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西药竞争缺乏优势,而中药历史悠久、疗效独特,因此,目前趋利避害发展中医药是明智之举。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剂型,增加科技含量,改变目前连治感冒也需要几大包中草药的现状,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市科委副主任刘录清代表说。
来自市中医院的郝景坤代表还建议说:“要在中药上有所作为,需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探讨,医学院要开放办学,人才要充分交流。而且,建‘药都’,就要力争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我市除了利用好安国药材市场的资源外,一定要搞好科学勘测,把适合石家庄本地种植的中草药,引到石家庄来。”(完 )
来源《石家庄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