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都”正向我们走来

经济日报记者雷汉发 石家庄日报记者范玉蕾

  2001年,新世纪的起步之年,国内各级政府都纷纷提出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也不例外,而且语惊四座:要将石家庄建成“中国药都”!

  人们惊疑地提出一串质问:石家庄为什么要建“中国药都”?能不能建成“中国药都”?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药都”?

   为何建药都

  都,辞书有解,首都、都城、都会。除此之外,还指因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究其出现的因果关系,完全是由城市因产业而闻名,产业因城市而兴旺的道理所决定。比如中国就有煤都、瓷都之称谓。那么,“中国药都”呢?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医药之都。而石家庄市政府提出要建“中国药都”,其意义正是要用医药产业的发展强势来促进城市经济的飞跃和品牌效应的提升。

  用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吴振华,市长臧胜业的话说: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特色经济、互补经济,“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愈是有特色的东西,愈有生命力,愈能站住脚。而作为一个城市,必须找到自己的强势支柱产业,即必须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这是这个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石家庄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呢?经过多年摸索,确定了医药、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建材、旅游等七大产业。但是,手指一般齐乃经济工作之大忌,这样做是注定搞不好的。必须确立自己的强势支柱产业。于是,石家庄把城市做了重新定位:“中国药都”、纺织基地、华北商埠、特色农业经济区。其中,“中国药都”为首要发展方向。深究原因,这就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把电子、化工、机械、建材等作为支柱产业的不少,但把医药作为支柱产业的不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更是少见。石家庄的医药产业盘子最大,效益最好,并且,该产业提前实现了同国际接轨,属于有效益、有前景的特色朝阳产业。所以,石家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决定把石家庄的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建成“中国药都”。

  明确提出“中国药都”,起码有两个好处。

  第一,等于向外界尤其是向国内其他城市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石家庄市要把医药产业作为龙头产业,要把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倾尽全力,向着“中国药都”这么一个目标迈进了,这也算是对外的一种宣誓。第二,对内来说,明确提出来,也是向全市各行业表明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态度,这使得各行各业都心中有数,都能明白自己的位置,大家努力朝着“中国药都”这个目标共同迈进!所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满怀信心地把建设“中国药都”写进了石家庄市的“十五”计划纲要。可以说,这是石家庄在新世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自身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响亮宣言。

    实力到不到

  古谚道:“江河源壮则丰,高楼基牢则固。”

  石家庄提出建“中国药都”,究竟有没有基础,有没有实力呢?让我们从石家庄的总体状况和产业发展的格局进行一番探究吧!


  从宏观经济状况说: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奋发向上,开拓创新,使经济建设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如今,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跃居第15位,这无疑表明,石家庄对发展总体经济有着较强的竞争基础和竞争实力。

  从具体产业特点看:首先,石家庄建“中国药都”,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石家庄作为中国制药基地,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西药方面,石家庄制药集团的核心企业———石家庄一药,始建于1937年,原为八路军制药厂。而在“一五”期间,全国建156项重点工程,这里又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华北制药厂。中药方面,由北京同仁堂衍生而来的石家庄乐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35年,是出身于清末中药世家的乐佑申先生创建的“乐家药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并列为“三大堂”。有这些基础为根,雪球越滚越大,现在,全市已有医药生产企业250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260多家、医药商业企业600多家,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100亿元。这个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平均企业规模也数一数二。目前全国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华药集团在石家庄,全国规模第二的石药集团也在石家庄。其他如神威药业、以岭药业、南高营集团、科迪、威远等,也都是产值好几个亿的大型企业。2000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29.1亿元,利税10.16亿元,同比增长23%和18%,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利税占全市工业利税的12%,在全国38个重点城市中,医药产业实现产值仅次于上海而名列各省会城市之首,实现利税则已跃居全国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的医药产品有许多世界第一和全国第一。比如,青霉素产量世界第一,土霉素产量世界第一,头孢菌素系列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维生素C产量世界第一,有的抗生素如土霉素,其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可以说是绝对优势。

  其次,石家庄能建成“中国药都”有技术优势,石家庄是中国医药工业化和现代化最早的起源地,医药科研力量和技术力量均在全国各重点城市中处于前列,华北制药是我国抗生素的大本营,中国的抗生素企业,基本全是这里的人出去带起来的。而随着八九十年代技术革命浪潮在世界各地兴起,石家庄的医药企业对医药产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越来越重视,作为强强联合、后来居上的集团企业,石药集团率先在全国医药企业中建起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紧接着华药也建起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国家重点药物实验室,形成了拔尖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华药建起了全国第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其模块化生产已居世界领先水平;石药是全国第一家成功将纳米、色谱、基因、酶裂解等高新技术综合运用于传统工艺改造的企业;而神威、乐仁堂、以岭等中药生产企业的中药现代化生产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神威已经成为全国中药软胶囊和中药针剂产量最大的生产企业。

  第三,石家庄建“中国药都”有资源优势。搞医药的人都知道,抗生素的基本原料是粮食,主要是玉米。现在,石家庄单是青霉素一项,每年至少消耗玉米近百万吨,相当于两三百万亩土地所产的粮食。而石家庄正是我国玉米的重要生产区之一,这对本地区的粮食产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建药都

  石家庄要建“中国药都”的设想郑重地提出了,那么这个“药都”的具体定位是什么?石家庄市的决策者们认为:既然要搞“中国药都”,这不仅要在“大”上做文章,更得在“强”上下功夫。既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医药生产基地,还要成为中国重要的流通中心、科研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

  根据这个目标,石家庄市的主管部门正在精研“药都”的具体规划。这个“药都”规划有四个特点:其一,是高起点的规划,不是专门地区(行政区域)的规划,而是一个“经济圈”的规划。比如,石家庄要凭借安国的药材、北京的科研、教育资源等。其二,企业参与搞规划。企业是“药都”建设的支撑点,要企业参与进来,在规划中“唱主角”,这样规划就更有实效性。其三,这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规划。石家庄市要聘请国家、省内知名的专家参与这个
规划,不是就石家庄看石家庄,而是就石家庄看全国、看世界。其四,“开门”办规划。由石家庄市计委牵头,要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吸引社会各界都来为“药都”建设出谋划策。

  目前,石家庄市正着手准备推出一些重大举措,如建全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园区”、“医药药品流通中心”、“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等,还要举办一个“医药节”,吸引国内和世界50强医药企业到石家庄来投资、发展。“十五”期间,石家庄市计划投资医药产业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1/8还要多。

  俗话说,钱是硬门槛。打造“药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十五”期间的100亿元投资从哪儿来?市主管部门也在动脑筋。据了解,近三年来,市财政直接安排专款补助医药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科技项目公关资金1467万元,“以小钱撬大钱”,为生产企业拨付技术改造贴息、出口贴息等贴息资金3757万元;支持医药生产企业财政周转金3800多万元;累计减免企业所得税4500万元,减免建设项目配套费用2023万元;拨改贷转增资本金3006万元;实行所
得税返还政策,补充医药企业流动资本454万元,发放与医药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道路交通改造投资近2亿元,财政直接投向医药企业废气排放和节水技改资金1230万元。

  如今,市里明确提出建“中国药都”,财政不仅要一如既往而且更要加大力度给企业以支持和帮助。具体措施为:第一,加速推进医药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尽快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打破单一的国有产权构成方式,按照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体系,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效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增强医药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第二,加大对医药企业技改和项目攻关支持力度,尽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在资金上,科技费的安排使用向医药产业倾斜,优先扶持发展;争取上级技改贴息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可抵免一定比例的所得税;鼓励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企业据实列支技术开发费,不受比例限制;支持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贴息和退税政策。

  第三,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支持医药基地和新上项目建设。计划建立“药都”建设发展基金,通过国有资产置换、预算安排、争取上级补助、吸收社会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基金;根据具体需要,采取有偿使用、无偿拨付、资本注入、技改贴息、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医药基地、园区和企业新上项目建设;对企业单位用于医药科研、生产经营、销售流通等新建项目的资金,积极研究制定配套费收取的减、免、缓政策;研究对“退二进三”、“退市进郊(区)”医药企业加大资本注入力度的政策措施。

  第四,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研究优惠政策,为医药企业发展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创造条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药都”建设目标要求,发挥好财政部门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导调控作用,研究“把城市当做资产运营”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污染治理、环境绿化等与医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提升和改善城市载体功能,为“药都”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重建设,更得重管理。石家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表示:“好药治病,劣药致命。”石家庄要建“药都”,就必须建一个规范的、先进的、一流的、现代化的健康“药都”,物流、信息流,包括电子商务,实现一体化、信息化。建一个“网络中心”,所有的企业都联网,进行严格监管下的“阳光交易”。凡是不违反《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方针政策的规定,有利于医药企业、“中国药都”建设发展的事宜,都一律简化办事程序,尽快、尽早办理,特事特办,不拖延、不推诿。严格禁止任何形式、任何名义的吃、拿、卡、要、报等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加大药品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为药都建设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确保石家庄“中国药都”的大“金牌”。

    效果会如何

  建成“中国药都”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果,也就是说“药都”建成了,究竟能给石家庄带来什么好处呢?

  石家庄决策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

  最明显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石家庄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现在人们一说长春就知道是车城,一说昆明就知道是春城,其他还有洛阳的牡丹啦,桂林的山水啦,苏州的园林啦。以后只要一说石家庄,大家都知道了,嗯,那里的医药业很发达,是“中国药都”。

  第二个好处是能尽快提高石家庄的经济总量。医药业是石家庄这些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八五”和“九五”期间都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一产业基础好,利润也相对高于其他产业。同时,石家庄医药企业的主导产品为医药中间体,产量大,质量好,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精深加工的前景好,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新药品;二是外向度高,在中国没有入世以前,许多产品就已成为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主打品种,中国入世对其来说,只能是
更畅其路,利大于弊。

  因此,建成“药都”,石家庄的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会有一个飞跃式发展,按照市里的“十五”规划,到2005年,全市的医药产值将突破400亿元,这将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三到四成,工业利税的四到五成,这对石家庄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升会起到主导作用。


  第三个好处就是医药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先从上游说,西医药业的原料是粮食,主要是玉米,且消耗量大得惊人,而石家庄正是优质玉米的主产区,这对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转化深加工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中国传统国粹—————中成药的原料是中药材,石家庄的西部是山区,东部是平原,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适合栽种各种类型的中药材;而医药业的一些副产品如玉米油和玉米渣可以作食品和饲料,这又可带动食品业和养殖业。从下游看,医药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包装业、印刷业、运输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业兴而百业旺。其他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扩大就业,医药和其他产业发展了,就业的机会就相应增多了。

  如今,石家庄建“中国药都”已成了政府重视、企业支持、群众拥护的一件大事。在政府着力规划、真刀真枪地支持医药行业发展的同时,该市的各大医药企业也铆足了劲儿“向前冲”:华药推出了“做优做强”新战略;石药实施了“科技纵向到顶,网络纵向到底”的双纵战略;神威药业计划投资11亿元让中药来一个大“变脸”;乐仁堂正投入1.3亿元资金进行GMP技术改造项目工程,该项目被列为石家庄市“十五”期间的50个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全部工程完工后,其销售收入可达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收1亿元……

   如今,我们正欣喜地看到:一个“中国药都”正在燕赵大地崛起!(原载2月28日《经济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