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渊源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石家庄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都似乎不值一提,想来想去似乎也没多少可圈可点之处。猛然提起,也许会有一些人想起,那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是祖国首都的“南大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大起眼的城市却于近日提出,要做“中国药都”。
医药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内不少省、市把医药作为立省立市的支柱产业,然而,石家庄市提出做“药都”究竟靠的是什么,出于什么考虑?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有几成把握呢?
“药都”雏形凸现
应该说,石家庄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城市,是一个融聚了梦想与激情的现代城市,现有的城市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外来和流动人口,其中不乏行业精英。也正是在这种包容与交流之中,石家庄市获得了突飞猛进。但这包容之中,却少了几分个性。所以,和国内很多急于扬名立腕的城市一样,石家庄人也是“不安分”的一群,在几年前那次风靡全国的“造都热”躁动中,他们也曾表现出要建中国“四最大都市”的鸿鸪之志,虽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其不安现状、寻求个性张扬的心情却着实令人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家庄市人的“造都”情怀并没有消沉,“把城市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且更多了几分理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石家庄市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一大支柱,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极具发展前景。在入世之即,他们在经过重新审视和定位之后,振臂一呼,要作中国“药都”。
要作“药都”,这一次石家庄人是冷静的、自信的,可以用实力说话。用石家庄人自己的话说,他们有七个仙女,即:医药、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建材、旅游,而医药是其中出落得最漂亮的一位,从产业自身来说,也更有优势。
解读“药都”实力
首先,从时间上说,石家庄作为中国重要的制药基地,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五”期间,这里就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华北制药厂,它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如今它已是子孙满堂,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子公司27个集团制药企业,在石家庄经济开发区的华北药城占地近千亩,集团总资产已逾百亿。
从规模上讲,华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药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粉针制剂的年生产能力达22亿支,居全国首位。石药集团后来者居上,是国内首家通过强强联合而成的制药企业集团,公司拥有30余家全资和控股公司,资产总额达35亿元,稳坐全国药界二把交椅,发展势头强劲。神威药业作为河北省中药行业的龙头老大,早在1997年就跨入全国中成药五十强行列,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软胶囊、水针剂现代化生产基地,在同行业中高举“中药现代化”的大旗,领风气之先。还有华曙集团、以岭药业等一批产值数亿、独具特色、不断壮大的“小巨人”,以及20多家散布于石家庄市及市属各县(市)的、大大小小的制药、药用包装、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企业,可以说,石家庄的药业总体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还是属一属二的。
在效益上看,2000年石家庄市医药产业就实现产值129亿元,名列各省会城市之首,占本市GDP的15%,实现利税15亿元,居全国第一。华药和石药都是年产值在30个亿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十五”期间,他们将分别发展到100个亿,可谓雄心万丈。神威药业、华曙集团、以岭药业也正在加速发展,分别把“十五”目标锁定在15至20个亿。
品牌优势。华药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均负有盛名,连续多年跻身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行列,产品远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8000万美元左右,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石药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在香港的控股子公司“中国制药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医药行业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香港红筹股。神威、以岭等商标包涵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技术基础。华药、石药等在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上拥有坚实的技术基地和丰富的生产经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药还在全国首家建成生物制药基地。神威、以岭等中药新秀则通过不断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使自己的中药生产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神威药业的中药现代化项目被国家计委立项为“中药制剂先进工艺单元集成及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列入国家2001年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该项目将从根本上提高中药生产水平并起到行业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大平原腹地,河北是产粮大省,可以为原料药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河北的张家口、太行山等地还是中药材生产基地,安国是北方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为中药发展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石家庄市的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增长点,在入世这一强大机遇和挑战面前,也更显“坚挺”。神威药业是中药产业的后起之秀。1992年,企业在河北省率先实行股份制改造,1995年实行全员持股,建立了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走上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奠定了机制和体制上的基础。神威药业瞄准中药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并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中药西制”,把软胶囊、水针剂等先进剂型引入到中药生产当中来,用科技改造中药这一传统产业,使自己一开始就走在了国内同行业前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神威药业依靠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抢先一步,从同等规模企业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企业集团,下设7家子公司,总资产5亿元。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他们引入全面创新机制,注重新剂型、新产品研发,不断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实施GMP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迅速打开了市场,并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十五”期间,他们计划投资11个亿用于技术改造和产业调整,进一步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他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从企业战略上对企业进行整合,准备通过上市和资本运营,进一步扩张实力,其发展势头令人不可小觑。
有机结合,组建“联合舰队”
如果用“久负盛名”来形容华药、石药等西药企业的话,那么,完全可以用“虎虎生气”来形容神威等一批新兴的中药企业。这些企业一旦联合,必然形成巨大声势。而石家庄市提出建中国“药都”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通过医药产业的巨大影响力,扩大整个城市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和优势。进而,通过协调发展,整合优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引人才和技术,形成一个制高点,在不断的产业优势延续中,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求得城市的优势延续和文化积淀。
尤其是入世以后,随着关税壁垒的拆除,洋药和外企必定蜂拥而至,势必会对国内医药产业形成巨大冲击,尤其是西药企业。我国目前的西药产品包括新产品在内,大部分属仿制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得可怜,而入世后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必将使大多数国内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而且,与年销售额上百亿美元的跨国大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毕竟太“嫩”了些。如何与之叫板?大家都在寻找出路。这个时候,石家庄提出建中国“药都”是时也,运也。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药都”这一旗帜的招引下,通过政府支持和政策倾斜,支持和刺激医药企业共谋发展,优势互补,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区域优势,或许可以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药都”,石家庄市有优势,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具体说是存在“五多五少”,即:原料药多,制剂少;西药多,中药少;处方药多,非处方药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大路品种多,高附加值、名牌产品少。这也是一些大企业存在在业界名声如雷贯耳,而在社会上知名度较低的原因。原料药的规模优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但其获利能力却不断降低,必须尽快结束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的局面,发展高新技术。
众所周知,中药是我国的国粹,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朝阳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医药板块中最具活力和前景及容纳生命科学最新成果的重要领域。而且,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的热浪涌起,中药作为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世界各国纷纷关注中药,美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立法接受中药,入世后中药将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
但是,作为中药大国,国内的中药生产和科研水平却不容乐观,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3%,且大多数出口产品为中药材和粗加工产品。在石家庄市,中药企业多为小型企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多数没有通过GMP认证,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地。即使是神威药业、以岭药业这样的企业,产值不过数亿,与同城的西药老大哥华药、石药相比,也显得势单力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象神威药业这样的优势龙头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和实力,同时通过有效竞争,淘汰一批落后小企业,提高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在守住阵地的同时,主动进攻,抢占国际市场。
业界的忧虑
在入世伊始,政府提出建“药都”,犹如登高一呼,众企业无不为之振奋,但同时也表现出忧虑。有业界人士指出,要建“药都”,光靠现有的规模和实力是不够的。“药都”的核心优势应该在于不竭的创新能力和始终占据行业技术顶峰,应当形成人才、科技、资金、环境等全方位优势,应当是药界的“硅谷”和高新技术的集散地。
据记者了解,目前石家庄市现有医药企业数量虽多,但各自为战,呈小、散、乱状态,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资源和优势互补,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已经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整体水平尚有待提高。例如,差不多每个企业都可以生产硬胶囊、颗粒剂、片剂,但由于没有好品种,而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更有一些人士担忧,这次提出建“药都”又是“只打雷不下雨”,想得好,做不来或者不来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在认真研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战略,而不应当是短期行为。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定位,积极转变职能,减少直接干预,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出台征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和扩张;应当担当起指导企业健康发展的职责,在帮助企业招商、贸易、信息交流以及资金、人才、技术引入等方面发挥作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