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品链河北省医药由“大”求“强”

    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蔡计锁 梁栋)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一度使河北这一“原料药大省”在国内外医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河北省诸多医药企业更多把着力点放在延伸产品链条,加大新药创新力度上,推动着原料药由“大”到“强”。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河北省抗生素原料药生产规模占国内半壁江山,青霉素、VC产量稳居国内头把交椅,链霉素、土霉素等产量为世界之最。省会石家庄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维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生产基地,华药集团和石药集团分别成为国内青霉素和VC品种的“领头羊”。

    展望未来,河北省经贸委医药处处长王立忠认为,抗生素产品的厚重积淀,依然是河北省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但是,只有将原有规模优势建立在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上,不断延伸产品链条,传统优势才能由脆弱变得强壮。

    实际上,40多年来华北制药集团“药老大”地位之所以岿然不动,主要是由于其在发展生物制药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改造传统产品“抗生素”。华药集团从上世纪50年代做抗生素起步,到如今品种仍是那些品种,但通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生产成本降低了60%以上,所以,尽管青霉素国际市场价格一降再降,由每公斤30美元左右跌至12美元,但以不断提升技术为支撑的华药依然有钱可赚。
在“两素”产品深加工方面,石药集团同样迈出了求索步伐。伴随“做好药,为中国”的磅礴气势,新药“维宏”和“欧意”在大江南北声名鹊起。据业内人士测算,0.25克青霉素和红霉素原料药售价只有0.02元、0.15元,而加工成等量的“欧意”和“维宏”之后,价格便扶摇直上,每片各卖到2元和15元。难怪“欧意”在市场上推出后,不到一年便赚回一个亿,成为石药继“维宏”之后第二个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制剂品种。

    现代高新技术为河北传统医药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八五”末到现在,河北省青霉素平均产率由0.7吨/立方米提高到1.1吨/立方米,最好的企业达到了1.5吨/立方米;维生素平均收率由45%提高到61%,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九五”期间,河北省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在抗生素深加工上下功夫,华药集团的7-ADCA工程和6-APA工程、石药集团的7-ACA工程、张家口制药集团的阿莫西林工程已经投产,创造效益。目前,河北省青霉素下游产品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产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40%和1/3。VC下游产品VC钙、VC钠的开发走在全国前列,从单一原料药产品向高附加值制剂产品拓展,河北省抗生素深加工率由原来的不足10%迅速提高到35%。(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