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打出入世的第一张王牌
——关注省会“药都战略”系列
2001年12月13日,本刊《“中国药都”一声吼 要给省会重新定位?》的刊载也如登高一吼,在省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说实话,从读者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药都”这个新名词,然而深爱着这座也许不够耀眼夺目,但却是属于自己的城市的他们,仍对“药都之梦”抱以厚望。甚至有人预言,“药都”战略将成为石家庄入世后打出的第一张响当当的王牌。
年近七旬的老新闻工作者叶臻在文章刊出当天就把电话打到了本刊编辑室,“省会这一声吼吼得好啊!”叶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作为一名资深记者,他深知石家庄在寻找城市定位的道路上已走过了太多的坎坷和曲折。
这是我们城市定位的第几次探索?历史似乎又走了一个轮回。十年前,叶老和数位新闻界同行也曾向有关部门提出过要把石家庄建成一座“药城”的思路,但在那个时候,他们的提议并没有形成引领潮流的力量,而十年后,在城市的品牌战到来的今天,我们大家终于可以在心中默念:“苹果熟了。”叶老的语言极富暗示:在通往未来、通往世界的道路上,谁能在这个时候把握时机,驾驭风浪,谁就能够笑傲江湖。而“中国药都”,如此珍贵的一张王牌,如此宝贵的一笔无形资产,如此难得的一个机遇就在眼前,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了。
在华北制药集团从事了近20年医药产品营销工作的朱先生欣喜地对记者说,“药都”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新趋势的到来————那就是品牌。但是,我们的“药都”品牌的内涵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个关键问题,绝不能含糊。他认为,我们的“药都”应该是“硅谷化”的,应该是一个高、精、尖医药技术的“集散地”,而不能仅满足于什么“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和原料药基地”、什么“青霉素产量世界第一、土霉素产量世界第一”,甚至在生物制药已成世界医药业发展大趋势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满足于拥有华药这个“全国第一家生物制药企业”的现状,我们的“药都”应该走在现代科技的前沿,而不是总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
毕业于吉林大学生物制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小石正在备战明年春天中国药科所的博士生考试,对于“药都”理念,他的言语中更多地体现出审慎的思考。他说,目前我国整个医药行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正在研制和生产的生物医药产品几乎都是仿制品,绝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对入世的强大压力,国内市场上不少产品随时可能被起诉侵权,而正在开发的产品也可能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夭折。当然这些问题在石家庄的制药企业也同样存在。而且石家庄的制药企业还有一个重复生产的现象:几家企业的产品都差不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市场混乱,也使企业无暇顾及新药的开发,再加上多年来我们的企业是以原料药生产为主,长期稳定的销路也在消磨着企业的竞争意识。这些都不利于医药行业进一步求得发展,只有逐渐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入世后打出“药都”这张王牌才有可能“有效”得分。
其实,石家庄市政府提出的“药都”战略意图相当明显,那就是要打出城市的名号,把“药”作为石家庄的新“图腾”,也作为石家庄发展的新契机。可以说,政府在建“药都”一事上已经开始了“大胆设想”之下的“小心求证”,据悉,在近期内,市政府将组织召开一次关于实施“药都”战略的专家论证会,届时市内各大医药企业负责人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将共赴此次“群英会”,共谋发展大计。(完)
河北日报记者 翟楠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