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文章教案:《黄鹂》 

孙犁

    孙犁的文章多次被选入教科书,这里选录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的教案。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鉴赏哲理性散文的写法,并作延伸性赏析,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领悟写作之道。 
3.通过本文学习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自学目标: 
研求《黄鹂》一文蕴涵的哲理并作初步评价。 
导语设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评价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博览精思,经常练习,就能不断提高评价文章的水平。《黄鹂》一文托物言志,动人心怀,大有深意,富有哲理,须宏观把握,微观突破。 
因此,在自读过程中,给同学们三点要求: 
1.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读物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离开背景材料,不能架空分析。 
2.学会多作具体分析:从原作中找材料具体分析,在平淡中发现新奇,在朴实中看到瑰丽。 
3.提出的问题是思维路标,要善于提出问题。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分析评价、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为了配合学生自学,出示阅读背景材料。 
抗日战争是“战争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造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自读研求 
1.默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2.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寻读,质疑解疑。 
学习“问”的方法: 
理解性的发问: 
A.先问中心是什么? 
B.再问具体材料与中心关系怎样。 
例:本文蕴涵哲理是什么?(“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例: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与中心的关系怎样?(作者写了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抗日战争时期,见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在病中,见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逛鸟市,却看到被玩弄、囚禁的黄鹂。因为黄鹂是一切美的事物的代表,连类而及,转向在大千世界,不仅黄鹂,世上所有的事物的美的极致,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挥他的极致。这一人生哲理(中心)是在追寻黄鹂的经历中水到渠成地升华出来的。 
延伸性理解发问: 
A.问作品的社会效果。 
B.问主题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 
四.课后作业: 
延伸性阅读:阅读《华南虎》,比较《黄鹂》与《华南虎》的主题,进一步理解《黄鹂》蕴涵的哲理。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对课文的哲理作点分析评价。 
二.小结上节课学生自学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及理解与分析: 
虽然很可能不尽完善、正确,但确是学生一次真正独立的学习,就正面肯定。 
1.学生围绕课文哲理, 质疑解疑归类举例,讨论解决。 
例A:黄鹂的美与残酷的战争环境、观察黄鹂的闲情逸致与战争的气氛是否协调? 
明确:不协调,但有内在的统一,抗日战争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血与火的考验,带来国家、民族、人民的新生,创造出美的生活和美的自然。因此,抗日战争中,黄鹂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在炮火中展翅高飞,作者才能有闲情逸致观察黄鹂。 
例B:和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对于“科技人才”,这种环境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重用人者发展人才的时代、社会。 
例C:作品的社会效果? 
明确:作家对能够容忍、发展美的新时代的期待与呼喊。唤醒人们要不懈地理解努力创造容忍美、创造美、发展美的环境。 
例D:作品蕴涵的哲理时代意义:“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飞”的时代思考。 
例E: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通过质疑解疑,讨论分析,训练了思维,锻炼了口才,理清了思路,明晓了道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质疑,这是学问的开始。 
四.布置作业 
1.从关于课文的哲理的分析评价中选取一个角度,写成书面作业,300个字左右。 
2.背诵课文后四段。 
第三段 
一.检查作业 
1.诵读300字的对课文哲理分析评价,并进行点评。 
2.结合思考练习题三,检查背诵。 
A.要求背诵出气势,背诵出神韵,在背诵中品味语言。 
B.讨论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二.仿写训练: 
1.学习本文后四段句式特点:在工整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整齐,长短错落而不呆板,比喻排比的作用。以“成熟”为话题,仿写几段话。 
2.口头交流写作片段。 
三.分析几处黄鹂不同的形象,体会抓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作业: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附:课堂板书设计: 
童年:迷恋鸟却没见黄鹂 
抗战: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一闪而过 
病中:见黄鹂却被吓飞走 
逛鸟市:黄鹂被囚禁玩弄 
真正的家乡(江南太湖):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黄鹂是美的事物 
的象征,连类而及 
中心:大千世界中所有美的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才能发挥极致。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无锡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分社风采联系方式广告服务招聘信息意见反馈  
copyright (c) 2000 hebxinhua.org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新华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