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燕赵要闻 | 社会生活 | 经济纵横 | 旅游文物 | 教育科技 | 文体卫生 | 燕赵人物 | 焦点网谈
 您的位置 新华网河北频道专题报道超俗拔尘的期盼正文
返回首页 打印 发送邮件 下移 关闭窗口
焦点网谈精彩回顾

解析“大楼站起,干部倒下”怪现象
季允石访谈:倾全力打赢“非典阻击战
煤采完、矿井关,职工心中何所盼?
白克明访谈:让人大在政治文明中生辉
中国第一个社区诚信档案
“日本小姑娘”回乡探亲
李真丛福奎等案件的警示
中国第一个爱情节的呼唤
谁来解神农架“野人”之谜
对话蔡振华:乒乓文化

专题报道精彩回顾
河北省抗击“非典”专题
国乒正定集训备战世锦赛
2003年河北省两会专题
IPMP——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
明天我们怎样经营城市—王志纲访谈录
河北师大桃李满天下百年谱华章
河北农大走过百年成果丰硕
让蔚县剪纸走向世界
荒山造林为何造出“祸根”
蠡县人缘何谈"黑"色变
《把脉滹沱河》特别行动:生态城理想
http://www.he.xinhuanet.com/

 (2003-06-13 02:29:19)

   对于老一辈的石家庄市市民来说,小壁防护林区能唤起他们对往昔苍山林海的追忆。40多年前,他们在省城西北滹沱河岸亲手植下了一片绿色,40年后,这道绿坝已残缺不全,小壁林区是一个幸存者,更是一个孤独的守护者。

    今天当我们心情复杂地走进小壁防护林区,其实,林区的重要意义已不仅仅凸现在“省城绿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每一个人的生态良知。

■最后一片绿色

    我们探寻小壁防护林区走了不少弯路,“林区?以前这一片到处都是,从黄壁庄水库沿着滹沱河向下走,一直到五七路,10多万亩全是树林,现在哪儿还有?”很多人都难以说出它确切的所在。事实上,小壁防护林区距石家庄市区25公里,距黄壁庄水库只有3.5公里。

    几经周折,进入小壁防护林区,眼前并没有出现参天蔽日、林海茫茫的景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凉意,习习的凉风阵阵轻拂,顿时让人神清气爽。林区树木多为槐树,这些已生长数十年的树木,并不显粗壮,一些树的树冠还纷纷露出癞子头似的枯枝。

    细弱的白杨、曼妙的火炬、翠嫩的沙地柏,这些后起之苗层层叠叠地密布在槐树林间,错落有致地垒起了一片绿色王国。林子里一片寂廖,使人有一种隔绝尘世之感。树影婆娑中,鸟鸣啁啾,偶尔可以见到一两只拖着美丽长尾的山鸡行走在林间,它们见到行人也不惧怕,不紧不慢地向草丛深处踱去。

    行至滹沱河岸边,白的沙子,绿的树木,在阳光的直射下反差强烈。昔日滔滔大河,今天只剩下从上游水库渗漏出来的涓涓细流,目力所及尽是白亮亮刺眼的沙滩。小壁防护林区所在的沙地立地条件差,旱涝皆易成灾,6400亩的林地能在这样干旱贫瘠的沙地上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1996年水灾和1998年干旱,造成林区周边近650亩林地被毁,林区主要树种刺槐出现了大面积枯死现象。

    从1998年起,石家庄市政府决定加强滹沱河防护林建设,计划逐步恢复市区以北滹沱河岸的绿化,小壁防护林区被定为省会市民义务植树基地。从那时起,省会市民开始酝酿还绿于滹沱河的梦想,60余万株树木先后根植于小壁防护林区。目前,小壁林区基本上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效果,生态效益明显改善。林区气温常年比市区低3至5摄式度,这里还成为动植物的宝库,生地、薄荷草、野葱等许多在现代农业社会里大量使用锄草剂后濒临绝种的植物,在小壁林区茂盛地生长着。新开挖的生态湖,为林区鸟类和其他动物创造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小壁林区已成为一部活的生态教材,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前往林区植树护绿,看见它,人们会联想到滹沱河的从前。

    有时候人要得到某种教训后,这种认识才会格外清晰起来。小壁林区管理处主任靳广恩见证了这种变迁。林区内各种刀锯斧斫的树桩,记载了树木伤痕累累的过去,但是现在,只要有人到林区放牧或狩猎,盗砍盗伐,立即有村民或附近的小学生到林区管理处报告。事实证明,这种绿色意识的觉醒,有时比专业管护更为有效。“这几年,没有社会各界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单靠林区管理处5名职工很难做到有效的管护”,靳广恩说。

    无疑,小壁防护林区是悬在石家庄西北方的一片绿伞,这片绿伞每年的管护费用仅20万元。在石家庄捧得“北方火炉”头衔后,迫切需要一把更大的绿伞,更多的人期待亲近绿色,滹沱河的绿化整治已是人心所向。

■一项工程与一座城市的生死存亡

    事实上,滹沱河岸边的石家庄从来没有这样干渴过。没有了水,滹沱河失去了大河奔流的气势,因为少绿,滹沱河床上已是赤地千里,一条河的生命灵气正在一点一滴地蒸发。

    近几年,石家庄人已经体会到了河之将死生命耗尽的迹象———冬春季节风沙肆虐,夏日热浪袭卷,水荒一年年迫近。

    滹沱河并不是从来都这样干渴,历史上它曾是一片水丰土肥,农业耕种条件优越的地区,滹沱河两岸更是石家庄历史文化发祥地。在“逐水草而居”的年代里,滹沱河两岸曾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据史志载,昔日的滹沱河,雨季水势茫茫,非雨季,沙洲、浅滩罗列,沿岸风帆相济,市井林立,城池的兴衰莫不与河息息相关。

    “石家庄城市发展壮大与滹沱河关系极大,支持石家庄建城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交通条件,另一个是水文水资源条件。”石家庄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英彩说。从历史上说,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滹沱河两岸均为沙质土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好。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在考察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状况后,形容这里的地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工农业用水不断增加,加之气候变化,滹沱河已告别“桨声灯影”达22年之久。干涸后的滹沱河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依然从她干瘦的身体里挤出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子女。

    石家庄市区北部的滹沱河滩地作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石市水源地之一,区内水开采量占市区总供水量的70%以上。市内一些大型企业生产生活用水也大都来源于这片已经干涸的河床底下。

    这里曾经是石家庄阻挡北方沙尘的屏障,但现状不仅没有成为屏障,反而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原有大片林地的消失,使位于市区冬季主导风向上风向的滹沱河区成为市区主要的沙尘污染源,沙尘占城区总悬浮颗粒物的29%。

    更为严重的是,从70年代到近年,石家庄市区北部的滹沱河沿岸基本上处于建设无序、管理无序的状态。沿岸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违章建筑比比皆是。人类活动的不断攫取,加剧了滹沱河原有生态条件的恶化,地表水资源日益减少,土地沙化严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区域由丰水向贫水、缺水乃至水荒发展。

    保护水源地,拯救滹沱河就是拯救石家庄。一项与石家庄市休戚与共的生态恢复整治工程———市区北面滹沱河两岸的绿地和水源地建设,终于上马。“它关系到石家庄市今后的生死存亡。”刘英彩这样评价这项工程。

■绝唱与遗恨在一念之间

    石家庄开始了一场水危机的突围。

    从去年3月起,全国各地的水文地质、水利和城市规划专家开始汇聚石家庄,探讨石家庄的生态整治工作。而当务之急就是有条件地部分恢复石家庄母亲河滹沱河市区段的生机。

    几经争论,《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开发整治规划》最终成稿。这项庞大的工程涉及面积之广,投入资金之巨,在石家庄城建历史上将是史无前例的。

    这次规划的范围,西起南水北调工程,东至京深高速公路,北到滹沱河北侧防洪堤,南至石太高速公路,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涉及石家庄市桥东区、新华区、长安区和正定县,23个行政村,约90余家用地单位,约10万人。

    大规模植树造林、河道整治、污染企业外迁、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兴建……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一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整治结束后,该地区将形成农业生态园区、植物园区、公园、森林公园、景观河道等特色区域,届时,这里将成为省会的水源涵养地和城市后花园。城市的生态、大气环境,以及整个城市形象都将有质的飞越。更重要的是,它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发展空间。

    然而,好事多磨。蓝图虽已绘就,未来毕竟充满变数。正如许多地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一样,如何较好地协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似乎成了一个死结。

    一部分专家的意见认为,按照1997年国务院批复石家庄市总体规划,这一块应该是石家庄的水源保护区,属生态敏感区,不宜搞开发,工程就该叫“生态整治”,建议去掉开发二字。专家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作为石家庄水源地,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大规模的人为活动痕迹如果超过环境承载力,便失去了生态整治的意义。任何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一旦开了口子,人类聚居活动产生的污染,都会给这项造福省会的工程带来不可预期的后遗症。

    绝唱和遗恨全在一念之间。

报道策划:河北日报新闻评论部
  随行专家:石家庄市水利局 高级工程师 王又利
  本期执笔:河北日报报记者王小波

 

来源:河北日报

 

 

 
 
 您的位置新华网河北频道专题报道超俗拔尘的期盼正文
返回首页 打印 发送邮件 下移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新华网河北频道
如果您对我们有任何意见或建议 请惠赐Email:hbmaster@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