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斌,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承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双桥分局南营子工商所所长。
吴建斌于1990年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双桥工商分局工作,始任市管员,1994年5月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出色的工作表现走上副所长岗位,1996年3月被提升为所长任职至今。在13年的工商管理生涯中,始终保持勤奋敬业的精神状态,为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多次被评为市局、区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7年被评为全
省工商系统优秀工商管理人员,曾多次获双桥区委颁发的“发展区域经济突出贡献奖”,2002年被评为承德市第7届“十大优秀青年”。他所任职的虹桥工商所、南营子工商所曾获省级“先进工商所”、市级“文明所站”、“三星级工商所”、“五四红旗青年团”、“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为让名城更美丽
承德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不发达等历史原因,市区市场建设滞后,设施简陋,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与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称号极不相称。吴建斌走上所长岗位后,他就下决心“当一任所长建一方业绩”,把改变市场面貌、美化市场环境作为报答信任的第一目标,按照“市场商场化、摊点变景点”的要求,对市场环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治理,他任职的虹桥、南营子两个所辖区市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是他上任虹桥所长之初露天市场的真实写照。小热河饮食一条街和山庄土特产品市场是典型的露天市场,而且是近临山庄宫门的市场。为改造小热河风味小吃一条街,他挨家挨户地动员经营者集资进行设施改造,募集资金15万元把露天市场改造为铝合金材封闭式市场,安装了上下水道、照明等配套设备。为改变山庄土特产品市场长期打地摊的状况,他多次与中华路办事处协商投资,争取资金70万元,在御道街内建设了仿古商业用房280余平方米,并在御道街安放制式柜台150节,铺设了青砖地面,既美化了环境,也为经营者带来了经济效益。
南兴隆传统风味饮食一条街是个早期形成的市场,由于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差,令游人望而却步,通过社会多方集资筹措资金7万多元对南兴隆饮食街进行了改造,对市场房屋门脸全部瓷砖贴面,安装铝合金门窗,统一安装了灯箱,粉刷了房屋及经营设施,统一购置了脸盆、盆架、污水桶,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高效服务促发展
吴建斌走上所长岗位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为履行好所长职责,利用晚上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通过不间断地学习,他敏感地认识到:做为工商所长,不仅要严格管理,更要高效服务,要把工作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上。为此,他在日常工作中,不是喊喊叫叫,而是经常与个体经营者进行交谈,了解经营者的困难和问题,为经营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为使经营者更多地了解市场信息和行情变化,在辖区各成型市场设立了信息牌,每天公布最新的商品价格信息。为使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吴建斌主动为经营者提供法律服务,帮助陈家熏鸡注册了商标和名称,帮助塞外酒家核准了名称专用权。吴建斌的有效服务,促进了辖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个体工商户由760户发展到如今的1847户,增长143%;私营企业由5户发展到如今的66户,增长13倍多。
在积极服务促进发展的同时,吴建斌还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积极引导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南营子工商所接管夜市后,为下岗职工安排免费摊位150个。
规范执法抓基础
执法是否公平公正,不仅是行风问题,最根本的是执法人员素质问题。吴建斌自任所长以来,坚持严于律己,带好队伍,强化基础工作。为务实基础,按照全市工商系统基层基础建设“263”工程的要求,把各项改革措施作为队伍建设机制,大力促进所内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根据“263”三室两会的岗位设置要求,所内设登记初审员、市场巡查员、法制宣传员、规费收缴员、消费者投诉受理员和个协指导员等专职岗位,严格按照六项规范,把各项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人,依岗定责,依责考核,增强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压力感。为强化监督,在认真落实“三权分离”的基础上,设立了监督台、政务公开栏、举报电话、举报箱,把每个执法人员的行为置栏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形成强力制约,有效遏制了违规操作、以权谋私等问题。为规范所内的内务管理,健全了学习、考勤、工作实绩考核、纪律监督、执法监督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内部制约,促进了所内的正规化建设。基础建设的加强,规范了执法行为,促进了监管职能到位,2001年查处经济违法案件66起,无一起行政败诉案件。
吴建斌是双桥工商分局最年轻的所长,也是取得荣誉和奖项最多的所长。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他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以外,还因为他有着超人的敬业精神,在他上任所长的历程中,工作日程表上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他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的时间。他的事迹曾在“承德晚报”刊登,被誉为“拼命三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