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不闻锣鼓喧天的响动,没有新闻发布会的大造舆论,大径街临近中山路的南三条入口处,气气派派的“中国南三条”五个大字赫然悬于大门之上,原来的“南三条市场”字样似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舞台了。近日,南三条“不声不响”地告别了“市场”时代,由“南三条市场”更名为“中国南三
条小商品城”。
这件事的潜台词意味着:南三条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据说,南三条市场的更名酝酿已久。有关负责人透露,由“市场”到“城”,看似简单的名称变化,实则有其丰富的内涵。随着南三条的升级改造,“市场”的定位已限制了南三条迅猛发展的势头。提起南三条市场,仍会让人想起低档次的农村大集式的交易方式,从而联想到假冒伪劣商品。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新的定位要求改造后的南三条有必要通过一个更确切和更大气的名称叫响中国,让世界认知。而“中国南三条小商品城”能做到这一点。这位负责人说,透过这个新的名称,我仿佛看到了南三条令人欣喜的发展历程。
“南三条市场”的前身称为“天桥市场”。桥东区宣传部部长容新立说,1981年,桥东区将自发形成的天桥市场整体迁入与之毗邻的南三条胡同,正式命名为“石家庄市南三条市场”。南三条市场由此发展壮大。容新立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桥东区建立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南三条市场营业大厅,并对市场进行了详细的分行划市,实现了马路市场到固定经营场所的第一次飞跃,在全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来自全国的商贾开始云集南三条。一位在南三条经营多年的商户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的商品已不再是单一的针头线脑等日用小商品,针纺、五金电料、食品、鞋类等多种商品纷纷加盟其中,丰富了品种。此后,南三条市场又把综合市场分行划市,建立了多个专业市场,从而使南三条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完成了由单一经营场所到若干个专业市场的第二次飞跃。但一位业内人士说,此阶段的南三条总体上还未脱离‘市场’的框框。据南三条有关负责人说,1998年桥东区作出的用5年时间对南三条进行整体改造的重大决策,给了人们巨大的动力。当建起了太和日化、建国食品等十余座大型专业商城,南三条成为北方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后,南三条完成了由简易、低档的大棚式集贸市场到服务设施齐全、现代化的大型专业商城的第三次飞跃。此时,南三条已完全不是普通的“市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更名事宜。一位专业人士总结说,目前,南三条较之市场建立初期已发生了质和量的根本变化。低质低价已被摒弃,上千种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总代理聚集南三条,经营者的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经营方式由单纯的现款买货方式,扩展到网上购物等现代化营销手段;金融、电信、法律等服务行业进驻南三条,使其功能更完备、更先进。南三条以其3万多从业人员、20万次的日客流量、上千万元的日成交额,稳稳地立于中国小商品市场前列。而南三条的商品也已辐射到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东欧、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买卖天下、沟通南北”的商品集散格局。更名,各方面的条件均已成熟。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即将在南三条举行,恰是向世界展示南三条的好时机。于是,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在博览会前夕,将南三条市场正式更名为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中国南三条小商品城”。同时,南三条打出了自己的口号:世界的南三条,小商品的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