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讯 曾为河北省第一亏损大户的宣化钢铁公司积极推进改革,强化管理,建立起高效运转的经营机制,继去年扭转连续四年严重亏损的被动局面后,今年前半年仍然保持较高盈利水平。这家有着80多年历史、设备陈旧、产品结构极不合理的钢铁企业是如何走出困境的?最近记者做了调查。
观念转变是根本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宣钢陷入困境,从1995年开始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11.8亿元。新上任的领导班子认识到,职工保守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是企业脱困最大的障碍。那时,有的职工认为,宣钢是大型国企,有过历史贡献,计划经济导致先天不足,对这样的企业政府不会不管,要等着上级政策扶持,等待钢铁市场转机突变才能扭亏;有的职工认为,宣钢是特殊老企业,邯钢经验解决不了问题,学也没用;有的职工认为,宣钢只有实现百万吨钢规划,才能走出困境。针对这些认识“误区”,宣钢领导组织职工开展大讨论,将国家政策、市场要求和企业“家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教育职工只有放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己救自己的信念,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1998年,钢铁市场更加严峻,企业只有大幅降低成本才能生存,部分职工产生了畏难情绪。宣钢又在职工中开展了“企业要生存,我该怎么办?”大讨论,通过讨论,职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表现在品种、价格、资金占用等诸多方面,这一切与每个岗位、每一名员工工作质量、效率息息相关,增强了职工“从点滴做起”的责任感。去年4月,企业扭亏有所突破,部分职工满足现状,宣钢又及时开展了“眼睛向内,挖潜增效”大讨论,大发动,告诉职工企业取得了哪些成绩,是什么因素消弱了企业竞争力?领导现在干什么,计划干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使职工树立“过紧日子,打持久战”的思想。
大讨论使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企业从上到下形成一股为生存而拼搏的强大力量。领导处处带头,几年来,他们最早上班,最晚回家,没过过一个节假日。总经理、党委书记外出公差,总是住普通宾馆,吃便宜饭菜。公司落实下岗分流措施,总经理乔贵祥第一个说服爱人下岗。企业经营极度困难的时候,一线工人每月领230元生活费,公司领导和所有管理人员每月只拿130元。在领导干部的感召下,职工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高级工程师马爱厚是1260立方米高炉主要设计者,去年高炉大修时,恰巧因车祸右脚骨折,她每天让丈夫背自己到工地,坚持工作,没有休息一天。在最困难的时候,企业累计欠发职工12个月工资,但是职工们毫无怨言,默默奉献,为企业脱困立下了汗马功劳。
推进改革,强化管理
观念的转变为扭亏脱困奠定了思想基础,从1996年开始,宣钢推出一系列扭亏举措:
实施主辅分离政策,对炼铁、炼钢、动力、轧钢、焦化等9个生产主体厂实行集中管理,将这些主体厂的附属企业、三产、生活系统分离出来,减轻负担,保证主体企业集中精力组织生产,以改善经济技术改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与此同时,水泥厂、炭黑厂、建安公司等12个独立性较强的厂矿单位被推向市场,与公司分立,按子公司模式运行,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为裁减冗员,宣钢实行以减员增效、精简机构、未位淘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连续4年减员5-10%。到去年底,共分离分流12379人,下岗待岗职工达到5555人,钢铁生产职工仅剩17497人,今年将继续减员5%,将有1200人下岗。
从上至下推行“模拟市场,效益否决”分配机制,主体生产厂以不亏损为目标,确定产品目标成本基数,并将目标成本逐级分解,落实到班组、人头。完成目标成本,发工资。比目标成本降低部分按比例提取奖金,完不成目标成本的,成本每升高1%,扣发2%工资,直至扣发到当地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这种分配机制大大提高了职工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形成了人人为降低成本出谋划策,个个为扭亏脱困做贡献的氛围。
对所有进厂物资实行招标或比价采购,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交易。同时,由企管办、监察处、公安处、财务处、科技处等12个部门联合组成“大宗原燃料采购、进厂、化验联合抽查大队”,定期不定期地对精粉、煤等大宗物资的检验、装卸、结算每一过程和环节,进行复检,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宣钢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宣钢创造性地实行了资金封闭运行模式,规定,凡是无计划、无效益的项目,决不投入资金。而对企业重大技改项目,从设计开始就实行定指标、定考核、定竣工时间、定达效时间,然后核定资金阶段发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年来,宣钢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在全国建起了有70多个网点的营销网络。同时建起了高效、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依靠信息,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价格和销售策略,连续4年实现产销率100%的目标,回现率达到89%以上。
老企业创出新“奇迹”
曾在历史上为国民经济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宣钢人”,经过艰苦奋斗,又创造出新“奇迹”:
科技攻关成效突出,以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转炉炉龄、钢铁料消耗、钢材综合成材率和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代表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得到大幅度改善和提高,扭转了过去在全国冶金行业排位倒数的局面,位次进入全国冶金行业平均水平,铁前大部分指标则进入全国前10位。去年,依靠指标改善增加效益8489万元。
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去年,每吨铁、钢、材生产成本分别比上一年降低106元、173元、223元,全年可比产品总成本降低2.34亿元,可比成本降低率11.5%,高于冶金行业成本降低率6%的水平。今年前4个月生铁、转炉钢、钢材制造成本分别降到874元、1220元、1464元,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91.5元、150元、263元,成本降低率保持在8%以上。
宣钢还克服困难,实施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节能降耗技改项目,增强企业生存后劲。去年和今年上半年,自筹1.2亿元,先后建成投产了1260立方米高炉喷煤、TRT压差发电、6000立方米制氧机、4号和5号连铸机等节能技改工程,实现了炼钢全连铸、球团矿替代进口矿、利用余热余能增加效益的目标,淘汰了轧钢两火成材的落后工艺和落后的开坯车间。
铁、钢、材结构得到改善,1995年三者比例为1:0.3:0.2。4年来,转炉钢、钢材产量连续以每年25万吨、20万吨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分别达到111万吨、88万吨。生铁按市场需求生产,去年在停开1.5座300立方米高炉的情况下,达到130万吨,比1995年全年5座高炉生产增产4万吨。
经济技术指标的改善和国家政策支持,使宣钢1999年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利润469万元。今年1至5月盈利1200万元,同比减亏6200万元,全年预计盈利1亿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