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传统产业的典型范例――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纪实

(新华社记者梁 栋 李新民)

    新华社石家庄电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红火一时的钢铁热中,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依靠自身积累和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提升传统产业的成功之路。
    到2001年9月,新兴铸管50万吨扩产改造工程竣工,生产规模达到国际第二,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利税7.8亿元,利润5.5亿元。 
    昔日钢铁行业名不见经传的“小弟弟”,今日长成令世界瞩目的铸管巨人,新兴铸管用8年的时间完成产品结构调整,走完了发达国家铸管企业40年走过的道路。
    这一切都源于十年前开始的一场“不被看好”的产品结构调整。

   “冰点-热点”,超前谋划争取市场主动权

    采访中,新兴铸管董事长范英俊不止一次讲到“煮青蛙”故事:企业是市场主体,市场是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就会象青蛙一样被慢慢加热的水煮死而浑然不觉。对市场变化及发展趋势“先知先觉”,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必须的素质,高明的棋手走一步、看三步,甚至四步、五步……,不仅谋一子更要谋一域,不仅谋一域,更要谋全局。
    回眸新兴铸管产品结构调整之路,对这番话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1988年,我国钢铁市场首次升温,钢铁市场“蛋糕”迅速膨胀,各钢铁企业拼命扩大规模,数不清的小钢铁、小轧钢犹如雨后春笋。此时,新兴铸管的前身2672工厂刚刚完成30万吨钢改造,利润额飞速增长,继续外延扩张扩大钢铁生产规模似乎顺理成章。然而,热浪滚滚中,厂长范英俊却心静如水:潮涨必有潮落时!
    世界上500万吨钢才算达到规模经济,国内至少也要在100万吨以上。就2672厂当时规模,搞到100万吨钢,资金、场地、资源各种条件都不具备,仅资金就需要几十个亿,这对当时总资产只有5亿元的厂子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何况自己发展,别人也不会停步,继续发展钢铁就会处于钢铁巨人包围之中,只能亦步亦趋,只能步人后尘。
    范英俊果断做出决策:放弃钢铁,寻找潜在的市场“热点”,进行结构调整!
    决策难,选择新产品更难。新兴铸管没有“跑步进京”争项目,而是按照“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原则,到市场中寻找“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新产品。
    1988至1991年,他们花了整整三年时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最后终于将目光盯到了离心球墨铸管上。离心球墨铸管兴起于60年代,是传统灰铁管的换代产品,具有铁的本质、钢的性能,而且节约资源,已被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输水、输气领域,国内重点工程也开始采用,基本全部依赖进口。离心球墨铸管与钢铁行业相近,“就近开荒”,公司原来钢铁生产工艺、厂房、设备、能源、管理、技术、职工队伍等资源都可以共享。此时,国内已有数家企业先期上马球墨铸管,但都步履维艰,成为市场“冰点”,国家有关部委得出我国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结论。尤其是在钢铁热中放弃唾手可得的丰厚利润,去开发风险极大的球墨铸管,绝大多数干部职工不解、怀疑、观望……
    有人劝道:“老范,目前钢材如此热销,人家提着礼品要货还要不到呢,你稳稳当当干完承包期多好,何必费力劳神搞那个前途莫测的铸管呢?”
    范英俊回答说:“搞企业,守是守不住的,三、五年内发展什么,七、八年后又发展什么,现在就必须定下来,即使我不当厂长了,发展脉络也应该弄清楚!”
    之后10年,新兴铸管紧紧咬定产品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将球墨铸管作为主导产品和方向坚定不移地倾力发展,终于成为铸管行业的中国第一、世界三强。面对市场“冰定-热点”的转变,一家钢铁企业老总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不少企业也看到了离心球墨铸管,但都没有太在意,只有老范认识那么早、那么深,咬得那么紧,终于搞成了,搞得这么好!” 
   
    “分兵战术”、“滚雪球道路”破解技术与资金难题

    调整之初,新兴铸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发达国家厂商对设备、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公司在考察日、德、法、美铸管企业,谈到项目引进时,得到的回答是:“想购买铸管设备,你们中国人不具备谈判资格”、“只卖管子,不卖设备”、“先拿5000万美金然后再来谈”,并要求由他们控股,10年内不许向国外销售。
    在无法整体引进的情况下,范英俊不得不改用“分兵战术”,从德国引进离心机,从美国引进工频炉……从不同国家引进部分关键设备。同时,范英俊将厂内的技术尖子集中起来,进行水泥涂衬机等辅助设备的攻关,将西安交大、中国农机科学院、北科大的铸造专家请进企业,共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一年以后,新兴铸管开发成功“五机一炉”,第一条水冷型铸管生产线于1993年4月投产。不久,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水冷离心机诞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公司只用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铸管主要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开发,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取得战略发展上的主动权。
    接着,新兴铸管一年一个台阶,先后独立完成了大口径树脂砂热模法离心铸管生产工艺及装备、真空消失模管件生产工艺及装备、特大口径涂料热模法离心铸管生产工艺及装备的开发工作。到1999年,公司在6年时间里,不但全部掌握了三种铸管生产工艺技术,实现了成套设备国产化,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铸管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核心技术。
    资金从哪里来是新兴铸管都面临的又一难题。按照初步估算,建成30万吨铸管生产规模,至少需要10亿元资金。为完成这笔投资,新兴铸管走过一条“滚雪球”式的发展道路:依托钢铁获取经济效益,培养铸管产业,推进结构调整。
    这是一个完全立足自身,依靠自我积累,实施滚动发展的策略,也是一个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策略。为实现利润计划,新兴铸管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成本以每年3-5%的幅度降低,使企业在钢铁市场连续五年大幅度价格下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从1991年至到现在,自我积累资金共计12亿元,保证了铸管发展。
    新兴铸管在牢牢抓住自我积累不松手的同时,眼睛一直在盯着资本市场,一次又一次抓住了机会:与一家日本公司达成合资生产钢格板的协议,引入1050万美元外资,解决了铸管项目与轧钢改造资金无法兼顾的燃眉之急;与一家英国公司签定合资开发铸管合同,引入1049.9万美元外资加速了铸管项目的建设发展;与装甲兵6410工厂合作建成石家庄新兴铸管公司,实现低成本扩张;兼并邯郸石油化工机械厂,获得邯郸铸管发展基地;兼并湖南桃江冶金机械厂,建成真空消失模管件铸造基地;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发起成立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募集资金7.7亿元……
    自我积累、合资合作、低成本扩张使新兴铸管产量从3万吨起步,迅速达到50万吨经济规模。 “找死-等死”怪圈被打破了,实现了铸管、钢铁比翼双飞。新兴铸管仅仅用8年时间,便跻身世界铸管三强,如期实现了结构调整的目标,而且通过内涵挖潜,将钢铁产量从30万吨发展到了85万吨。在整个调整过程中,公司经济效益不但没有出现低谷,而且以年均 %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栽树理论”,寻求企业持续发展之路 

    谈到产品结构调整时,范英俊常讲到“栽树理论”:当第一棵树成长为参天大树果实累累时,要及时用第一棵树收获的果实培育第二棵树,当第二棵树逐步长大,结出丰硕的果实时,又要及时栽种第三棵、第四棵……这样,到第一棵树收获的果实减少时,第二棵树便到了结果期,第二棵树走过收获“顶峰”时,第三棵树又到了“壮年”……我们永远会有吃不完的果子。
    范英俊说,产品结构调整也是如此,不论是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规格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创新调整,还是从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到拥有尖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或者跨越产品之间、跨越行业之间的调整,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运作,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球墨铸管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DN40000到现在的DN80-2600mm;从单纯的T型接口增加到K型、S型、N2型等多种接口;由内衬水泥发展到内衬陶瓷、环氧树脂等多种防腐处理……目前,新兴铸管在产品开发上已经具备了可按用户要求生产任何规格、任何国际标准产品的能力,并且开发成功DN80mm-2600mm×8000mm特大口径铸管系列产品,开发成功并能成批生产由美国独家垄断的环氧陶瓷管,独创使用真空消失模技术生产球墨管管件产品等等。
    “第二棵树”的铸管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时候,新兴铸管已经开始寻找和栽种“第三棵”、“第四棵”产业之“树”了。
    立足在管道市场形成的技术优势,新兴铸管确定在未来几年将继续紧密跟踪管道市场的尖端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继续开发管道领域的新产品。目前,复合管材的开发已经起步,高压油气复合管材等新管材的开发也做前期准备工作,铝塑复合管投产后,借鉴铝塑复合管的工艺思路开发的钢塑复合管即将投放市场。在倾力发展铸管产业的同时,钢格板、钢制暖气片、大型压力容器以及其他机械产品已成功开发并逐步投放市场,其中钢格板70%出口日本市场,目前供不应求。
    在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中,新兴铸管已经形成以铸管为主,多种产品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使企业拥有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后劲。(完)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无锡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分社风采联系方式广告服务招聘信息意见反馈  
copyright (c) 2000 hebxinhua.org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新华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