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长城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已经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以河北省为例,该省境内现存的明长城达2000多公里,多处于山区和平原,一路穿山越岭涉水,关塞众多,气势恢宏,而且大多为砖石结构,建筑艺术高超,保存相对完好,是最能代表明长城文物价值的、"精华"区段最集中的省份。
    如何做到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长城旅游资源,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今年,一条包括干线566公里、支线1189的长城沿线旅游公路已经在河北省动工修建,省政府组织实施,提出了全面保护好长城文物、统一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对此,一些长城专家认为,"进得来"是抢救长城的前提,也是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使其得到合理利用的一项措施,建议公路撩开长城的隐士面纱之后,保护和恢复措施要跟上,因此,政府还必须统筹安排,及时投入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文物修旧如旧、适度旅游开发等工程。这样才能确保长城真正得到关照,而不是失去她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线。
    长城就是中国,中华民族的文物瑰宝就是中国,祖先留下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生态支撑着我们的历史、现实,更启迪着未来。让我们珍重它们,无愧后人。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近日来走访了秦皇岛地区的长城,采写了这组题为《拯救长城》的专题报道,以飨读者,希望能引起大家关注。 

 
















 

拯救长城系列报道之一:长城,你是否无恙

    而较之蚕食,对现存长城危害最大的还是忽视长城保护的、不科学的旅游开发,它们足以使现存的长城成段地消失,对长城来说是致命的。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作很好的保护性规划,便匆匆上马一些旅游项目。例如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野趣的新热点,一度兴起一股徒步走长城热,拿过一段残长城不采取保护措施便吸引游客,在探险游人的蹬踩、攀爬下,人们为之趋之若骛的"不着人工"的古长城遗址悲哀地遭受着人为的践踏。有些地方为了节省工程投资,甚至不惜拆毁城墙通公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详情进入......


拯救长城系列报道之二:建设性破坏"威胁长城文化

    对一些地方纷纷提出重修某某段长城的想法,专家建议,关键是保持其文化内涵,修建中一定要重视现场的文物发掘和保护,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以延续原来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建成后才能有生命力,这才是对文物价值最大的利用,也符合当前文物旅游的潮流。详情进入...... 


拯救长城系列报道之三:濯濯童山难伴长城

    20余名生态学、长城学专家学者两年前对长城全线生态状况进行的一次系统考察发现,长城"两岸"生态十分脆弱,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两年之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十分严重,保护效果不理想,破坏仍在继续。详情进入......


拯救长城系列报道之四:莫让利益驱动"自毁长城"

    际上,国内外凡以文物和文物景观为主要载体的旅游区,无不存在着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只是当前在我国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急迫,这一矛盾正变得越来越尖锐。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围绕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文遗存,对立的两种行为就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矛盾:一种是加强保护,加倍珍惜,整治周围环境以衬托其价值,如承德大刀阔斧拆除避暑山庄外八庙周围的现代建筑,山海关拆迁15万平方米建筑,用绿地托出巍巍老龙头和天下第一关;另一种是大"吃"文化遗产,建索道、宾馆、饭店、商店,用风马牛不相及的项目"丰富内涵"。前者的眼光无疑是长远的,而后者的急功近利已经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反感和痛心。详情进入......


拯救长城系列报道之五:你了解长城吗

    因为长城建筑规模宏大、长城文化博大精深,对长城文物的妥善保护始终是一个难题,也是专家和长城爱好者研究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长城保护的现状之所以令人忧虑,一个原因是,不少人还没有意识到,所谓长城,并非仅仅指八达岭、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几处著名景点的几段城墙、几座关口、敌台和烽火台,作为人类建筑史上占地面积最大、工程最为浩大、建造耗时最长的建筑奇迹,"长城"包括所有千百年来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长城遗址,即使是残墙断壁。它们都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城遗址"的组成部分,都需要得到国人的精心保护详情进入......

版权所有:新华网河北频道 
制作单位:新华社河北分社、新华社河北新闻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311-5808047   Email:hb-news@xinhuanet.com
Copyright:http://www.he.xinhua.org 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