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奖、“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汇演”一等奖、连续三届“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连续两届“梅花奖”最佳演员奖……在2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年仅36岁的彭蕙蘅获得了近20个省级以上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并20多次随团、率团赴国外演出。
“演员其实就像登山运动员:在登上顶峰时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但在成功前经历的却是长时间的登山爬坡的过程,需要付出太多的辛苦,更需要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日前,彭蕙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1984年,彭蕙蘅从省艺校毕业时,省里决定以彭蕙蘅所在的班为基础,在河北梆子剧院成立青年试验团。从此,彭蕙蘅就成为了一名河北梆子演员,每年都要随团深入基层演出近200场。“当时,老乡们的生活还很艰苦,但我们一到,他们便拿出最好吃的东西给我们,自己却吃糠咽菜。”提起在农村演出的往事,彭蕙蘅的眼圈有些发红。正是老乡们的认同和支持,使彭蕙蘅强烈感觉到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
使彭蕙蘅获得巨大成功的当属《美狄亚》。这是一部希腊悲剧,为利用中国传统的戏曲把它演绎出来,彭蕙蘅付出了无数心血:排练、看剧本、查阅有关资料,每天她都工作到深夜;在单身宿舍,同伴们常常被她在梦境中揣摩主人公在不同境况下的笑声惊醒……有付出必有回报。《美狄亚》的成功上演,使彭蕙蘅不仅征服了国内观众,还征服了《美狄亚》的故乡————希腊的观众。她因此获得了第十三届梅花奖。
1998年,有关部门决定由彭蕙蘅率团参加世界戏剧盛会———第六届拉丁美洲国际艺术节。当时,32岁的彭蕙蘅已有了4个月的身孕:是要孩子还是要艺术?彭蕙蘅辗转反侧,好几夜无法入眠。“一定要让河北梆子走向世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毅然背着家人做了手术。令她欣慰的是,河北梆子《美狄亚》在艺术节上首次公演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同年7月,彭蕙蘅率团参加希腊德尔菲国际戏剧节,并进行了两个月的商业演出。她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带着病躯圆满完成了32场《美狄亚》的演出。在此期间,祖国发生了严重洪灾。血浓于水!远在异国他乡,她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在伊罗迪奥义演为祖国同胞尽一份心意。按常规,想在伊罗迪奥演出必须提前两年申请。而当时距彭蕙蘅回国只有两周,怎么办?有一线希望就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彭蕙蘅四处求援,终于如愿以偿。演出结束后,彭蕙蘅将筹集到的80万德拉马克,交到了中国驻希腊大使馆,请他们寄回国内。爱国者总是备受尊重。不久,彭蕙蘅获得了希腊政府的最高奖————橄榄奖。“靠演出还没有人获得过这个奖。”当希腊朋友告诉她这句话时,她流泪了,心中涌动起更强烈的对祖国的情感。
今年,彭蕙蘅离开了舞台,调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以前每天除了演出就是排练,连轴转。现在可以静下心来,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有人对彭蕙蘅说,“你把自己的家底都亮出来,你吃什么?”彭蕙蘅不以为然:“戏曲要发展,河北梆子要繁荣,不能留一手。薪火相传才是事业的根本。”彭蕙蘅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来自新乐农村的学生孙娜艺术悟性很好,但是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危险。彭蕙蘅闻讯后立即掏出5000元钱,替她交上了学费。
从演员到教师,不只是职业的变化,而是再学习再提高的开始。彭蕙蘅认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应该由感性化为理性,尽快实现艺术上的飞跃。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再到党的十六大代表,彭蕙蘅感到责任重大。这几天,彭蕙蘅一直在挤时间为学生们上课,她说:“我要把自己到北京开会的时间赶出来。作为一名党代表,应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旗增光添彩。”本报记者
吕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