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党委书记 王金波

镇党委书记 王金波

镇政府镇长 葛延军

镇政府镇长 葛延军

    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位于遵化市西北二十五公里处,西与天津、蓟县接壤,北与承德市兴隆县相连。马兰峪镇是一个以满族为主,汉、回、蒙、壮等多民族聚集地区。共辖25个行政村,全镇共有7124户,总人口24095人。其中满族人口1951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1%。镇域总面积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24372亩。

    镇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南有石马公路(石门-马兰峪)与省道京遵公路相结;东面有堡东路(堡子店-东陵)横贯其中;北有马上公路(马兰峪-上关)直通。每天都有通往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等大中城市的直达班车。镇内建有现代化的网通、移动、联通办公大楼,通讯快捷畅通。

    马兰峪镇历史悠久,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一直以来是陵区建设发展的服务基地。镇域内现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陵、惠妃园寝、道光陵遗址、二郎庙、公主园寝;还有北部蜿蜒曲折的明代古长城、马兰关关隘、官房、峪河东东侧的清东陵东陪葬墓区。镇区内清东陵守护大臣府第清代王爷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皇庙及明代的永旺塔等历史名胜古迹。其中清东陵的惠陵、惠妃陵,明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马兰峪,古称马兰城,清道光年间建兰阳书院,又名兰阳,蒙古名为马赖,后称马兰峪。在市区西北23公里的府君山下,清东陵东面风水墙外。东临名胜汤泉,南与陵区三镇之一的南新城相对,西接清东陵,北靠长城要隘马兰关,为遵化市西北部重镇。

    古镇建年无考。《遵化州志》记载:“遵化州界之长城,战国燕筑,秦复修。历代迭葺”。由此推理,自马兰口建关隘,此地即为驻兵之所,至今约有2000余年。其城池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出自大将徐达之策,为扼守马兰口关,以此屯军这营,初称“马兰谷营”。中叶,抗倭名将威继光镇边中,特从原来的石砌墙之外改砌成砖,墙顶筑成垛口,门洞加上岗楼。清代又把南门洞上的岗楼扩为两层明楼,楼里塑上关帝像,并在东南和西南隅修上角楼,既为防务,又显其壮观。

    修葺后的山城,位居府君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周长338丈,墙高2.8丈,因系驻军的营盘,仍未设北门。各城门楼上均有镶刻玉石扁额,东门所书“长泰”,门外100米处加座栅楼,上书“东藩”,南门匾额为“马兰峪营”。

    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后,这里成为管理陵区的重要机关所在地。康熙二年(1663年)于城东南隅建孝陵营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供奉康熙帝驻跸马兰峪时所赋御制诗而在镇内又建座御书阁,上书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冬谒孝陵后所作《马兰峪》诗:

    拜奉山陵泪雨垂,提携鞠育赖仁慈。松林转盛青如许,须发劳伤白所宜。屈指多年永慕近,逐渐暮景晚来迟。朱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遥寸晷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东面建孝东陵营房和内府圈,别称“东新城”。后又将孝东陵营房分为两部分,内府部分另称东圈;八旗部分随孝陵营房仍称马兰峪。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特派皇十四弟允禵率奉恩辅国公鲁斌、法尔珊来任护陵大臣。同来者有乾清宫侍卫4员、御前近侍卫4员、侍卫40员,遂在城东建造王府一所,公府两所,共建房170间(后称东府,现有建筑五座,房屋18间),并为48名侍卫于王府南建座侍卫城。后因护陵大臣由王爵降为贝子爵,人员也在压缩,王国公府均迁至城内,改称东、西府,设立“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为护陵大臣代表皇室来处理陵寝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于是这里是两陵的营房,又系宗室人员寓居之所,还为陵区同朝廷发生公牍往来的枢纽及统治各陵圈的中心。民国19年(1930年),马兰峪划属兴隆县。1935年后曾是伪冀东兴隆县办事处和东陵地区管理处驻地。1946年,为遵化县马兰峪特区驻地。1951年划为4个行政村。1953年建马兰峪镇。1958年后一直为马兰峪镇、工委、办事处和人民公社驻地。1961年,建立马兰峪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马兰峪乡,同年6月复为马兰峪镇,下辖13个行政村。1992年10月,马兰峪镇与营房满族乡合并,因镇政府驻地还在马兰峪,故仍称马兰峪镇,合并后共辖25个行政村。

    抗战时期,马兰峪成为“三足鼎立”之地,建有三个组织。东陵办事处:其前身系东陵总管内务府,为清亡之后优待皇室组建的管理机构,一直由溥仪堂弟溥贤执事,地址在横街南部路西原称“东府”的现马兰峪民族医院家属院内;东陵地区管理处:系伪满洲国溥仪所管属由热河省派出看管清东陵的机构,实为日本人统领,地址在东关路北;兴隆办事处:为长城抗战之后所设,辖长城外兴隆县境的32个村和马兰峪特区,属汉奸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管辖,地址在西关的原清公爷府。另外设有日本驻马兰峪领事管,系专门为日冠服务的机关,地址在东门外路南当铺院内(今供销社旅店)。计有日伪派来的预备队、特务队、警察所、满洲队、武装矿警等近千余人。此外,还有与此相配套的白面馆、妓院等。

    作为满族集居之地,这里一直被清王朝和日本鬼子所重视。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京营房总官兵到职后,便奏明皇上创办“兰阳书院”,后又连续建义学多处,使其八旗子弟和绿营兵的子女们及时入学识字。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这里之后,立即在圈里的南大村创办“东陵学院”,以此来奴化中国人民,为其侵略行径而效劳。

    解放前,这里有寺、庙、庵、塔等72座,著名的如府君庙、天齐庙、鲁班庙、真武庙、永旺塔等。又有“兰阳八景”名传于此,特别是老柏、神槐、古磨、更钟、尤为神奇。清代刑部尚书韩崶曾赋诗诵之。如《神槐》诗云:

    高槐凌青霄,独立无旁枝。骨朽心不死,作其鳞之而。中夜尚吟啸,魍魉逃何之。垂垂见修绠,隐隐杨灵旂。

    又如《更钟》诗云:

    鋐然一声来,万窍皆蚯蚓。长夜何漫漫,时一发猛省。底须街鼓挝,似待宫漏永。悟兹寂时喧,万事付笑。

    古建筑中的佼佼者有三:一是鲁班庙前大戏楼。一般的戏楼前面为4根柱脚,而此楼为2根石柱,前后台均为2层,据说,是仿照北京颐和园大戏楼而建造,有“京东第一戏楼”之称。二是永旺塔(见名塔永旺介绍)。三是药王庙。它是马兰峪现存的古建筑之一,名之为药王庙,实为诸多庙宇之冠,尤其是清代的几位皇帝的替僧,都坐禅于此,均受皇封5品,仅次于真武庙二品住持道长。当时这里的住持为京东僧官,到各县传经办事,都要受到当地官员们的接送。因此地宽阔,树木环绕,内设花园小舍,室内古玩名画吸人,众僧30余名,故每至夏暑,驻京城美、德等领事馆的官员们常来此避暑纳凉。此庙待加修缮。

    掌故、传说丰富着这里的文化内涵。如神猴变成了“猴儿山”;永远拆不掉的“二郎庙”;康熙皇帝驻跸的“麒麟山”;镇南面的乾隆一怒“扳倒井”;城北震慑徐二老虎的“刀把官房”;城南的“水漫金星山”;城东奉圣夫人墓的“康熙娘娘奇闻”;城西“双妃陵”、“魏进寒出” 、“窦尔墩盗御马”、“银珠戏鹦哥”、“曹雪芹马兰峪传艺”等传说故事。

    马兰峪镇于1984年编制了镇区建设规划,1988年、2006年分别编制了镇域总体规划。1995年、1996年先后被定为国家小城镇试点和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马兰峪镇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
马兰峪镇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马兰峪镇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建设明清家居系列产品项目
马兰峪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推进满族文化展演体验区项目
马兰峪镇大力加强项目建设
马兰峪镇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建设明清家居系列产品项目
马兰峪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全力推进满族文化展演体验区项目
马兰峪镇大力加强项目建设
· 峪河东村 · 许家峪村
· 现井村 · 魏进河村
· 石各庄村 · 平山寨村
· 南吉峪村 · 马兰峪四村
· 官房村 · 定营房
· 银珠戏鹦哥
· 三堂坟的传说
· 乾隆为“土娘娘”建“赧城”
· 马兰峪的“东陵大饽饽”
· 革命烈士杨二
· 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的民居
· 铜梁铁柱的惠陵
· 守卫皇陵官兵的住所--官房
· 三百年香火不断的二郎庙
· 清东陵守护大臣的府第--东府
· 源于皇会的马兰峪花会
· 十分讲究的饮食文化
· 马兰峪有五大奇景
· 马兰峪盛行演京剧
· 马兰峪人做菜讲究刀口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