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16:59:50
> 正文

绿色奥运闪耀科技之光

2021年12月17日 16:59:50来源: 长城网

  冀云长镜头 冬奥各就位①| 绿色奥运闪耀科技之光

  转眼间,2022北京冬奥会已近在眼前。自2015年7月申冬奥成功,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北京冬奥筹办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曾被国际奥委会惊呼为奇迹。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的时间节点上,《冀云长镜头》策划推出冬奥系列,从绿色办奥、冰雪产业、赛事服务、冰雪运动等方面,回顾北京冬奥筹办所做的付出和所得的成就,为即将到来的奥运盛会加油喝彩。犹记来时路,一起向未来!

北京冬奥会已向全世界庄重承诺:

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

如果稍微做一些了解,

就会明白这个承诺的重量。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盛事之一,

兴建场馆、举行比赛、运营维护

各个方面都会消耗大量资源,

而冬奥会相比夏奥会尤甚,

因为赛场的冰雪转换等工作

将会让碳排放产生得更多。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

北京承诺将办一届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奥运,

而这,将成为整个奥运史上的第一次。

 

能源、场馆、交通、碳汇4方面入手,

人工智能、5G技术、氢能、绿电等前沿科技,

18项碳减排措施、4项碳中和措施,

将共同助力北京冬奥实现这一目标。

敢为天下先的减碳行动

是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决心的完美展现。

借助科技手段,

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

北京冬奥铺就着美丽的中国底色。

如何走近这项宏大的绿色工程?

我们就从冬奥的灵魂——

冰与雪说起。

国家速滑馆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被民众爱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

绝对是本届盛会的标志性建筑。

因为将举办速度滑冰赛事,

这座场馆的奥运使命就是

为运动员提供一方最平整的冰面。

首次制冰完成后的国家速滑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要做到平整,

首先是冰面完整没有接缝,

更关键的是冰面温度还要尽量一致,

以防止软硬不均。

就像深一脚浅一脚会影响跑步速度一样,

冰面软硬差别也可能影响速滑的成绩。

为了追求最平的冰面,

“冰丝带”里放下了一块特殊的冰——

面积近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全冰面。

可这样大的一块冰面,

光是制冰就会产生大量能耗,

更何况还要始终保持冰面的均温,

如何解决能耗带来的环保难题?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专家曾说,

国家速滑馆使用国际惯用的环保制冰技术

就能达到冬奥比赛标准。

可是经过18个月摸索,

中方团队把历届冬奥会速滑馆制冷系统资料翻了个遍,

对世界所有制冷剂优劣特点逐一分析,

最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中国二氧化碳亚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为什么不能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国家速滑馆?

说干就干!

这条新路虽然有挑战,

但他们相信不仅走得通,

还能走得远。

 

勇于开拓创新的中国方案,

再次创造了工程奇迹。

创新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剂,

碳排放量是传统制冷剂的

3985分之一。

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

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

 

不仅排得少,还用得省。

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

可以提供70摄氏度热水

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

当场馆全冰面运行时,

一年可节约电能达到200万度,

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开赛。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块冰宛如一颗剔透的水晶

镶嵌在“冰丝带”的正中。

它折射着创新科技的蓬勃与活力

也映照出绿色办奥的决心和信心。

10月2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从莹莹冰面到皑皑雪场,

造雪机是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的一道风景。

滑雪障碍追逐赛道边,

5台黄色的造雪机一字排开,

粗大的管道中不停喷涌出大片雪花,

转眼就给雪道又添一层厚厚的雪绒衣。

按照冬奥会竞赛标准以及国际惯例,

赛场须使用人工造雪,

云顶赛道的人造雪就高达60%的比例。

可是如此大规模的人造雪

如何有效节约利用水资源?

云顶坡面障碍技巧赛道正在造雪 邓方佳摄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节水,正是云顶公园一处独到的巧思。

雪场建有一整套造雪引水系统,

总蓄水量可达28万立方米。

为了满足造雪用水,

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地区生态环境,

雪场先后建起了蓄水池和雪融水收集池,

其中三个露天蓄水池

设计总蓄水量18万立方米,

夏季收集雨水约10万立方米,

通过泵站和引水管线,

将收集到的地表水沿山势逐级送至造雪机,

为雪道提供造雪用水保障。

另一部分水源则用于地下水回补和植被生长,

在满足造雪用水的同时,

还起到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有了这样一套引水蓄水系统,

云顶滑雪场年均可收集利用水资源25万立方米,

形成造雪用水的内循环,

夏季灌溉、冬季造雪,

这里成为了水资源

全收集、全处理、再利用的海绵赛区。

 

另外,配合高效节水系统,

张家口赛区赛场采用

先进的智能化造雪系统,

全自动低温造雪机

能够根据外界环境

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

按9个等级调节用水比例,

不仅造雪量大,

还能有效节水20%左右。

11月16日拍摄的云顶滑雪公园 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一面是生态蓄水,

一面是智能造雪,

两个系统的一收一放间,

凝结着北京冬奥对用水效率的极致追求。

仲冬时节,

张家口天空澄净,

缓缓转动的白色风车、

闪闪炫目的蓝色光伏板,

在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

自然慷慨赐予这里的风、光资源,

经过先进设备转化为清洁的电力,

正源源不断汇聚到张北县的换流站,

再翻越六百多公里群山,

点亮首都北京的万家灯火。

 

这就是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

也是世界上首个

输送大规模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

多种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

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的工程。

因为大规模的电能无法储存,

就需要在发电和用电之间实时平衡。

千里之外的风吹亮冬奥场馆的灯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难关的攻克。

技术人员经过多方考量,

找到了柔性直流技术这把‘金钥匙’。

新技术与常规输电技术相比,

可控性更强、功率调速更快、运行方式更活,

有效减少功率波动对受端电网的影响,

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输电技术。

同时在张北建立世界最大的风光储输一体化装置,

储能规模5万千瓦;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建设了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总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

电力剩余时用余电抽水至水库储存,

电力紧缺时放水发电补充电量,

保障电力平稳输出。

中国电网的技术创新

成为绿色奥运的另一大亮点,

据测算张北柔性直流工程

每年将向京津冀地区输送

清洁电能140亿千瓦时,

相当于北京市用电量的十分之一,

折合每年节约标煤49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北京冬奥会将在奥运历史上

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力供应。

“雪如意”斜倚山峦,镶于翠海,

“S”形曲线与山体完美融合;

“雪飞燕”如数条白色瀑布

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

“雪游龙”宛若银龙

嬉戏于山林间若隐若现。

冬奥场馆建设同步于生态修复,

体育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

工作人员操作机械设备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着陆坡塑雪。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冰立方”的智能运维管理平台,

在场馆内装了1000余个传感器,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

自动调控能耗设备运行状态,

能耗较之前降低15%左右。

与之相应,

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12个竞赛场馆

全部按时交付并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冰壶比赛决战“冰立方”。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随着北京地铁11号线开通,

北京赛区所有场馆实现地铁覆盖;

延庆、张家口步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

观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

完全可通过

地铁、高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方式,

快速、便捷抵达各个场馆,

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建成。

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

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

在小客车中占比100%,

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

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预计将减排约1.1万吨二氧化碳,

相当于5万余亩森林

一年的碳汇蓄积量。

……

张家口:氢能产业助力绿色冬奥 图片来源:河北新闻联播

绿色场馆、绿色生态、绿色产业、

绿色能源、绿色交通……

一道道科技之光

为北京冬奥赢得一项项世界第一,

荏苒六载,一步一履

北京冬奥已绿意盎然地蓄势待发。

冬奥脚步越来越近,

这将是我国承诺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后

首次举办的国际体育盛会。

相信竭力打造的

绿色低碳的北京冬奥盛会,

必将再度向全世界

彰显中国担当,

贡献中国方案。

(综合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科技日报、海报新闻、新民晚报、长城网等;图片、视频源自新华社、北京日报、长城网、河北新闻联播等)

+1
[作者:  责任编辑: 杨丹宇 ]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2909112817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