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翎队
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苇丛中的一支水上游击队。1938年,日寇侵占冀中平原,在白洋淀的大村镇赵北口、同口等处,安上了据点,对淀中村庄实行“三光”政策。但是,英勇的白洋淀人民是不可征服的。在大张庄、郭里口一带,有不少用大型火枪“大抬杆”打雁、打野鸭子为生的猎人,他们对日寇的烧杀抢掠极为愤恨。当时,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区长李刚义到大张庄召集猎户开会,动员他们拿起“大抬杆”参军参战,反抗日寇的侵略。会后,有二、三十人带着火枪参军,成立了水上游击队。原来他们在打水禽时,为了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这样每个猎枪上都带着雁翎,所以这支用“大抬杆”进行战斗的水上游击队,就被命名为雁翎队。
1938年夏,日军一千多人从徐水、雄县方面向安新城进发。他们向安新城连打200多发炮弹,接着30多个骑兵向城里进发。当鬼子骑兵踏上北关大桥时,埋伏在桥边的雁翎队开了火,当场打死敌20多个骑兵,吓得敌人没敢进城。这次战斗是雁翎队打击日寇旗开得胜的第一仗。1938年腊月,敌人占领了安新城。之后,就调来了大批船,并补充了一部分伪军。这些敌人经常坐小汽船去渔村抢劫财物。为打击敌人,县委指示雁翎队开展伏击战。
1939年秋季的一天,赵北口的伪军20多人坐汽船到安新去了。雁翎队决定在敌船返回赵北口时打伏击,伏击地点选择在下张庄以西、李庄子以东的河道上。雁翎队分两组埋伏地河道两边的苇丛中。下午三点,敌船进入了雁翎队的伏击圈,“大抬杆”齐向敌船开火,打死敌人20多名,缴获步枪20多支,子弹4箱,机枪1挺,俘鬼子两名。战斗结束后,雁翎队在寨南召开了庆功大会,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
1941年3月,驻安新的日寇头目龟本,从天津、保定调集了130多只汽船,配合步兵和骑兵,对我白洋淀开始了水、陆联合“扫荡”和“蚕食”。敌人的汽船,穿梭般地巡逻在白洋淀上。7月1日清晨,我侦察得知,20多个鬼子和30名伪军乘汽船两只从安新去赵北口联系,下午返回。雁翎队决定伏击敌人。下午,当返回安新的敌汽船进入雁翎队的伏击圈后,20多副“大抬杆”,向着敌船吼叫起来,汽船立刻被打得蜂窝似的,马达也不叫了,大部分鬼子被击毙,几个没受伤的鬼子跳进水里,企图游水逃跑,被雁翎队员一个一个地消灭在水里。敌船被战士们的一排手榴弹炸起了火。然后,雁翎队员在密密的荷花掩护下,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雁翎队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战斗的本瓴也愈来愈高。当地群众热情地歌颂:“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雁翎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水上游击队,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白洋淀抗日根据地的重建与发展,为支持冀中党政军民组织坚持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