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的华夏大地,积贫积弱,文盲遍地。晏阳初先生以如椽之笔,在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这片土地上勾勒出平民教育的宏伟蓝图——文艺教育扫除蒙昧、生计教育授人以渔、卫生教育守护生命、公民教育塑造新民。他深知“欲化农民,需先农民化”,于是带领五百余名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举家迁入篱笆土墙,与农民同吃同住。他们以“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的精神,在乡野间点燃了“除文盲,做新民”的燎原星火。
斗转星移,今日中国已迈入乡村振兴与全面小康的新征程。晏阳初的思想非但未曾褪色,反而在时代变迁中闪耀出新的光芒。他“科学简单化,农业科学化”的理念,正是当代推广智能农机、普及科学种养的精神先导;那以“表证教学,实干学习”的方法论,依然适用于培训农民使用DeepSeek等数字工具。
晏阳初手书的《九大信条》字字珠玑,成为跨越时空的行动指南。“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的躬身实践,警示我们乡村振兴不可浮于表面;“与平民共同商讨”的民主作风,要求政策制定必须倾听泥土的声音;而“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的目标,正是当下培育本土人才、激发内生动力的核心要义。这九大信条,既是方法论,更是一种深沉的价值信仰。
这位“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的精神早已超越国界。从河北定县到“一带一路”,从“平字会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晏阳初“用双手打碎贫困锁链”的誓言,正转化为中国智慧惠及世界的实践——在非洲的田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晏阳初的“农民科学化”理念正在异域土壤中焕发新生。
晏阳初先生曾言:“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这平民教育的星火,从定县的砖瓦房出发,已燃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炬火。它昭示着:真正的文明进步,永远始于对最平凡生命的深切尊重与信任。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续写平民教育的新篇时,晏阳初那“与平民打成一片”的背影,仍在前方指引着方向——因为平民之光,即是文明之光;乡村之兴,方是国家之兴。(青年作家缪妙)